返回

455 经济之农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455 经济之农业 (第2/3页)

没有饥荒,亚洲欧洲非洲到处是饥荒遍地。海唐国能做到这一点,如何不叫人羡慕。

    海唐国的农业发展速度惊人。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以袁总理为首的政府方面计划准备做的好。

    早在四一年,四二年。海唐国进口了大约价值两千万美金的农产品。而且是在价格相对较低的时期,进口粮食的平均价格大约在五十美金也就是两千唐元一吨。

    政府方面前前后后从南美,美国,加拿大总计进口了大约五十万吨的粮食,而这些粮食足足能够满足一百五十万人生活一年。

    这些粮食就是海唐国能够顺利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之一,没有这些粮食作为支撑的话。海唐国根本不可能顺利发展。

    这些粮食保证了海唐国国民以及军队的粮食供应,甚至还解决了很多土著人口的温饱。同时还把盟友,比如锡兰临时政府也牢牢的抓在手中。

    而与此同时,政府主导的开荒种田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就。在数十万的土著俘虏和黑人俘虏以及日军俘虏的辛勤劳作之下。进度之快,令人惊叹。

    到四三年年底,海唐国拥有耕地的数量已经达到四千万亩(其中一千多万亩土著原有农田几乎全被收为国有),根据政府规划,到四五年年底,达到一亿亩土地不是梦想。

    而农业发展速度极快的另一方面原因:要归功于勤劳的华夏农民。

    以李广的想法,一个农民,尤其是在没有机械化农机的情况下,能种地十亩,就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了。

    但是事实上,海唐国的新移民们吃苦耐劳的程度令李广几乎不敢相信。甚至认为政府给出的报告有浮夸嫌疑。

    在政府报告中,一个种植稻米的农民,平均可以管理二十亩田地。而且几乎全部是两季生产,甚至有农民出产三季稻米。

    而种植小麦玉米番薯的农民,不用平均,几乎每个人都管理着三十亩土地。

    要知道新移民,大多数是一个人就是一家,根本没有帮手,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这些在国内吃不饱肚子的农民,一旦分到了土地,一旦有了拥有自己的田地的希望,爆发出来的热情是惊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