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434 决战 3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434 决战 3 (第3/3页)

碍眼的类型。

    李广怀疑,这些部队即便是打完了缅甸战役,能不能回到老巢,都是个问题。尤其是滇军,要知道蒋委员长可是对云南王龙云很腻味的,早想把云南完全抓在手中。

    随着前线消息不断传来,华军的一个弊端显现--大部分华军都不懂得什么步炮协同,空地协同。士兵和下级军官不知道何时该呼叫炮火支援,也不知道该何时呼叫战机的空中支援。在他们的军事概念中,火炮和空中支援都是战前的火力准备,战斗过程中,这些东西起不到什么作用。

    李广感慨,华军打了这么多年仗,竟然战术上没有什么提高。其实这也不能怪华军,国穷民穷,部队能吃饱饭已经是极为不易的一件事情了,几乎所有的华军都没有机会演习步炮协同,至于空地协同就更不要想了。这种战术演习,连蒋委员长的嫡系部队都没有机会的。演习是要花钱的,中国缺钱,这就是根本原因。

    别的部队可以不管,但是徐战的部队却不能不管。海抗军陆军中指挥层出身的地域xing比较强。目前,团级和营级军官中,广西军官占了一大半,而营级和连级军官中,河南和湖北的军官比例更高,这些军官大多来自徐战的部队,或者曾经在徐战的部队参战,甚至他们的父兄还在徐战的军中。海抗军的发展历史,决定了这样的地域xing军官来源。

    在和徐战磋商之后,苏青派出一千名官兵,就地拆散全部打入徐战部队。徐战的du li旅从上到下所有的副职全部由海抗军军官担任,虽不可能立刻战斗力达到海抗军的水平,但是却能保证徐战du li旅步炮协同和空地协同能力大大的提升一个层次。

    对于徐战的部队,海抗军这种行为并无不妥,毕竟两军关系和渊源非常。而且徐战也早有心转投李广,对于部队被海抗军收编,是抱着期望的态度的。而且,在蒋委员长心目中,徐战的du li旅就是海唐国在国内培植的一股du li力量,再加上,徐战部地处中原要冲,而且和桂系关系不错。委员长因此非常忌讳,早想把徐战打发到国外了。

    但是,对于其他杂牌部队,海抗军就不能如此伸手了,被人误会想吞并军队可有麻烦的,而且委员长虽然对这些杂牌部队有意见,但是海抗军要是吞并,委员长心情肯定是不会舒畅的。在目前的情势下,海唐国移民,少不了委员长的协助,关系还是要维持的。

    后来,西北军军头刘如明倒是要了一百多海抗军通讯官兵。老军头算盘打得jing明,战事遇紧,儿子刘国邦的空军力量自然会倾斜。有了这么一百多通讯兵,战场联络基本够用。而且这一百多通信兵,也不可能对他这支部队形成控制权。

    三天激战,华军成功的强渡怒江,此战海抗军的空中力量得到展现,华军远征军司令卫立煌连连发来电报,表示感谢。

    对于缅甸战役,无论是李广还是海抗军官兵都没有藏私,海陆空三军是全力出击。空军投入的力量可不仅仅是战略空军,还有陆军航空兵部队,合计战机超过一百五十架,在缅甸北方有着绝对的制空权。

    -------

    缅北在激战。李广看华军的进度,差不多需要半个月时间才能在怒江西岸站稳脚跟。华军,半个月时间能把部队和给养运过怒江,已经是相当不易的一件事情了。对于华军能不能在十月份缅甸的雨季结束前,推进两三百公里,完成既定目标,现在还不好判断。

    凡事预则备,海抗军也在一步步的调整军队。当初李广答应蒋委员长出兵五万,但是实际上海抗军为了缅甸战役准备了足足八万大军。

    在缅北,苏青有三个团的陆军,加上空军力量,差不多有两万兵力。

    在唐港,海抗军准备了足足七个陆军团,三支仆从军。其一黑昆仑营,六千兵力,首领墨勒。其二蓝昆仑营,六千兵力,首领高比。其三,缅甸友军,六千兵力,首领乌巢。加上海军兵力,近六万人马,是为海抗军南部集群。指挥官第二纵队司令杨威武少将,参谋长佘劲松上校。

    毛泰祖有名言:不打无准备之仗。李广推崇备至。

    海抗军上下,提前一个多月时间,进入临战状态,武器弹药齐备,兵强马壮,士气高涨。(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