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马来亚 (第2/3页)
在和英国殖民当局做抗争,所有的和平手段他都一一尝试,但是都毫无结果,一次次都是以中国人流血为结局。最终他选择了武力抗争。一个本来是拿笔杆子的文人,现在拿起了枪。
李广知道历史他对许多事情可以不用思考就得出结论,但是作为林方达,是在一次次失败中,一点点摸索中选定了武力这条道路。其中血泪多少,可想而知。
林方达以血的代价得到的结论,和华人另一个领袖陈嘉庚不同,虽然两者都是为了华人的自由独立而努力。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从抗战爆发起,就发动东南亚八百万华侨,为中国筹集了巨额外汇。这些海外儿女,为的是有那么一天母国强大,海外游子有个庇护。
李广知道,陈嘉庚为中国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也知道,二战结束后中国陷入内战,南洋华侨并没有得到他们想得到的母国支持,仍然一次次的经受着异族的欺凌。应该说,母国,无论是蒋政府还是共和国政府对于这些海外游子是有亏欠的。
即使站在二十一世纪人的角度,也很难说林方达所选的道路是错误的。但是在二战的大环境中,林方达的理想注定会破灭。如果说有机会的话,应当是在二战结束的时候,机会最大。但是中国的内战使得这一点机会也失去。
马来亚华人的抗争,不是没有效果,新加坡就是经过几代华人的努力而建立的。李广不熟悉历史,他不知道林方达是不是在其中具体作用,但是他肯定,独立的辉煌背后有着林方达的血。
四十七岁的林方达此时已经如同一个老头子,干瘦的身躯,满头白发。常年的野外生存已经严重的破坏了他的健康。无力的身躯却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目光,为华人而战,为子孙而战,李广为这个不是老人的老人不屈的精神震撼。
林方达此来石像岛,是来考察李广的。这个老人自知命不久矣,为了手下的两百多华人游击队,为了心中的理想,他希望能找到一个理想的继承者。
李广对于这位为了南洋华人奋斗一辈子的勇士心存极大的敬意,李广自认只是一个小人物,到了这个时代除了想为中国抗日做出一些贡献,最大的想法就是抗战结束后在石像岛过个富家翁,最好有苏紫紫和袁然两个美女陪着。
而眼前这位须发皆白的中年人带给李广的震撼是无比巨大的。文艺作品中,有些人天生有着震撼人心的气质,但是李广没有见过。而林方达没有什么气质,但是却具备了一种精神的感召力,李广如今的成就应该说远超林方达,但是他知道自己在精神上远远不如。
这个人是华人的精神所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这样的人物,实为大幸。
这样的人才真正的传承了民族精神。后世的几十年教育从来没有给李广灌注如此一种精神,锲而不舍,坚韧不拔,为民族而战。眼前的这个人是如此纯粹,舍弃了家业,数十年餐风露宿,为了南洋华人的独立而战。
李广从未在现实中见到过这样的人,圣人也不过如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