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游历各地 (第2/3页)
的几人都大笑起来。杜刚老婆笑完后拍拍儿子肩膀,说道:“状元只有一个,举人一堆,你说哪个好?”张寻就对杜村长说道:“请村长你安排个寂静点的地方,我今日开始上午一个时辰,下午一个时辰教他们识文断字”
张寻想了想,还是把《千字文》拿出来当课本,虽说时间仓促,肯定学不全,但张寻认为《千字文》在启蒙上来说比《三字经》要好。于是每天早上教村里的二十来个孩子认字写字,下午带着他们朗诵《千字文》全文,张寻读一句,孩子们跟着念一句。第三天下午,孩子们虽然还是认不全这些文字,但是通顺的读下来确没有问题了。张寻看那杜村长也是有些文化之人,就把写有注义的千字文交给村长让他来教孩子们就辞行离开了杜家村。这几日在这杜家村见到农户们的穷困生活,尤其是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让张寻真正的见到农民的艰辛。在村口,张寻有感而发吟出《悯农二首》来。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成镇国,张寻吟出此诗就是要让鲁国上层意识到农民的辛苦,少些苛捐杂税,能让广大农民能生活好些。张寻知道这诗一出自己就不好去沂原县城了,就骑马从另一岔路奔赴邻县。
鲁王这日黄昏正和王后一起漫步御花园,镇国之诗一出,自然就游玩不下去了。王后回了自己寝宫,鲁王叫胡总管立刻去把户部、工部的尚书和侍郎召进宫来。户部、工部的四位大人在各自家里正在用膳,《悯农二首》诗成镇国,传遍鲁国境内。他们在心里骂道:“张寻这厮真是可恨,你说你游历就游历好了,写什么诗。”这下好了,饭是吃不成了,陛下肯定要召他们入宫问话。
在勤政殿旁的一处偏殿内,鲁王对着户部尚书周宏波、工部尚书吴怀仁、户部侍郎冯思平、工部侍郎沈文良四人说道:“寡人召见你等四位此时入宫,你们都知道是为何事。说说吧!对减税,对兴农,你们怎么看?”四人哪还不知这是陛下让自己吐出些利益来,做些利民之事,好堵住悠悠众口。于是四人分别表态回去之后连夜起草一份方案来,待陛下您一批准,立刻实施。鲁王点头:“就这样,你们回去准备吧!”四人行礼告退回到家里就开始制定方案。
那杜家村的村长杜清和杜刚此时知道原来那张寻公子不是和圣前举人张寻同名而是本人亲至。两人都意识到这是多么难得的机遇,那些孩子们就是未来杜家村发展乃至崛起的种子。杜清村长本来就是杜氏一族的族长,又让杜刚叫来四位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杜清和四位长者商议一番后决定为张寻立生祠,并将那带有注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