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四章 如何转化草原民族(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四章 如何转化草原民族(下) (第2/3页)

点,则要求碉楼里的守卒坚持半年左右,尽量消耗对方的攻势,由“军事重镇”组织力量反击,后发制人。

    碉楼高15米,直径6米,条石砌筑。我们辽东有水泥,还可以让碉楼更加坚固。

    由于碉楼比城墙高得多,敌军若云梯攻,高不可攀。只有采用围困策略,游牧大军一般只能围困一个月即粮草告罄。游牧大军若越过“据点”,只留出小股部队围困“据点”,则敌人大有后顾之忧,大部队也抢不到多少东西,因为粮食等重要物资都藏进“碉楼”里了,“碉楼”遍地都有,村村都有。一场“战役”下来,也不会超过半年,敌人必退。

    “据点”即使被攻破,但“碉楼”还在,粮食、金银等重要物资还在。敌军若不惜一切代价拼命攻“碉楼”,也只能杀死5个兵,是吃大亏的。

    “碉楼”----间距100米,高15米,有顶的;

    “据点”(即堡寨)---80X80米,有高5米的城墙,大约能容纳2000老百姓避难。

    东北边陲的农村,村村都建这样一个工事,则游牧大军也抢不到多少东西了。”

    赵云说的这个东西还是可行的。

    在后世:1.西藏地区至今还有许多这样的“碉楼”实例。

    2.福建地区的土楼也很有名,其防卫功能甚强。岭南地区的“碉楼”虽为近代所造(钢筋混凝土的),其防卫功能更强。日本鬼子的“炮楼”,给八路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3、冷兵器时代的西欧诸国,天险不多,就是靠城堡得以自卫,由于进攻方得不偿失,所以难以“大一统”。

    4、以“碉楼”围合出一个“堡寨据点”,花费不多,按照纵横每一公里设上一处,村村都有保护,村村都是“兵民合一”,则骑兵大部队每次来攻,若拼掉百人性命攻破一处“堡寨据点”,他们也是损失不起的。历史上,游牧骑兵突破边防线后,往往如入无人之境,劫掠村庄,以战养战。

    5、每卒供应1斤水1斤米,大约储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