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夷州(台湾) (第3/3页)
给去海外远征的将士补充粮食和其他物资。
第一步可能艰苦困难一些,公孙康已经准备让桥蕤和20万倭人吃上一年鱼肉了。夷州居民为在高炎热气候中保存食物,把鱼肉卤在在大陶罐中,不仅自己当作佳肴,还可以用来招待客人。入乡随俗,必须学会夷州土著的饮食方法,才可以克服水土不服,扎下根来。
因为夷州地震多发,所以建房不能建高层,以目前的水准,建立木板房就可以啦,反正南方的冬天也不冷。为了隔离潮湿,公孙康选择的是吊脚楼式建筑。一楼中空,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留下荀攸守大营,公孙康带着戏志才和1000亲兵去抓捕土人。主要是他自己也想看看这个年代,台湾土人部落是怎样的。
大家出发前,都在地图上划分了区域,这样不会有遗漏或者重复之处。至于失败?辽东将士压根没有想过。对付拿着木棒、石斧的原始人还会失败?
公孙康和他的1000亲兵都骑着马,远征海外,粮草携带不便,所以二万水军和9000三韩八旗军是不骑马的。整只部队,骑马的不超过2000人。花了半天时间,他们来到了指定的区域,也是最外围的区域。
这是一片丘陵,地势起伏不平。运气不错,没有多久,就发现在矮矮的小山包上,有一个部落。
公孙康通过望远镜望去,部落全都是低矮的草房,居民有院子,院子之间种的是带刺的荆棘,用荆棘当做院墙。
有几户人家,院子里面竖立着几丈长的木杆,木杆上面挂了几个、十几个人头。人头已经挖去皮肉,煮去脂膏,还涂上金色的漆。看来这就是部落酋长和部落勇士们的住所了。
小院里有男人进出,都剃去了一些头发,就像草原游牧民族一样的髡头。他们还都在耳朵上面穿孔,带了几个耳环,不知道耳环是金属的,还是骨制的。夷州的土人,也是从大陆漂流过来的,肯定有一些铜制和铁制品,但应该不会太多。
据记载:“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能够到达会稽郡,说明夷州航海水平还可以。能够买布,那就可以购买铁器了。
而陆逊、全琮曾说过:“其民犹禽兽,得之不足济事,无之不足亏众。”说明孙权从海外劫掠人口是一种不靠谱的想法。而公孙康是计划把这些野人,就地为奴,当做劳动力使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