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夷州(台湾) (第2/3页)
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台湾土著居民长期保持这种风俗,“所屠人头,挖去皮肉,煮去脂膏,涂以金色,藏诸高阁,以多较胜,称为豪侠云”。
想到这些记载,公孙康就苦笑。如果不是蒋某人对台湾的开发,哪里有志玲姐姐之类的时髦女郎出现?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辽东水军摸索出了一条从吴郡到夷州的海路,已经把水纹、礁石等记录在案。下次来的时候,估计半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到达。
公孙康他们在夷州岛的北部,后世叫做基隆港的地方停泊下来。因为记忆里,在这里是有深水码头的。
太史慈派了几个小船去探路,找到可以停泊二千石大船的港口,所有的船只,慢慢停靠上去。
岸边没有土人部落,这是一件好事情。公孙康就下令扎营休息。虽然是面对土人,将士们仍然一丝不苟。落下据马,挖壕沟。砍伐树木,扎营盘。人多力量大,分工合作,一个时辰就搞定了。
在后世,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在汉代,简直是到处是深林,最不缺的就是木材;台湾只有25%的土地适于耕种,其余都是山地、丘陵。和三韩的环境很像。
第二天,公孙康只留下少数水兵看守大营和船只,其余士兵以千人为单位,由千夫长率领着,去抓捕土人。
公孙康计划先建立一个基隆市,作为桥蕤统治夷州的基础。这个基隆市,同样是不需要城墙的。但城内的住房就需要土人们来建设了。
台湾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所以,不需要土人挖矿,只需要他们建房,修路,种地,打鱼。另外,就是建立一个大码头。公孙康计划在夷州岛的二侧,即基隆和高雄的位置,建二个世界级的大码头。以作为他征服东南亚的物资补充基地。
台湾处于热带地区,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还可以种植蔗糖和茶、蔬菜、水果、花卉。这些公孙康都做好了规划,准备交给桥蕤执行。
夷州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挖些水渠,造些水车什么的绝对不是问题。
总之,夷州首先要自给自足,不能由大陆运输粮食;再进一步,要求可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