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襄阳铁刀、连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章 襄阳铁刀、连弩 (第2/3页)

诸葛弩”。其实不是这样的,诸葛亮只是改进了连弩。

    在后世湖北荆州市博物馆提供的战国楚墓出土的木制连弩,这应是一件残件,矢匣和弩臂组合保存完好,通长只有27.8、高17.2、宽5.4厘米,因在地下沉睡了2000余年,木质被碳化得黑黢黢的,其貌不扬,并不十分引人注目。但就目前所知,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独一无二的能一次发射出两支箭的连发弩实物,是中国古代兵器史和机械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发明,是一件堪称国宝的古代科技文物。

    而《汉书》记载了连弩是对匈奴作战中的重要兵器,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军与匈奴作战,发连弩射单于,单于落马而逃。

    三国时期,诸葛连弩也是实战武器。大概因其结构较为复杂,技术含量较高,在后世战争中几乎淹没无闻,至明代宋应星认为其已只是一种非军用武器了。

    连弩可连续发射弩箭。但由于连弩用箭没有箭羽,使铁箭在远距离飞行时会失去平衡而翻滚,且木制箭杆的制作要求精度高,人工制作难度大,不易大量制造使用。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便不再受重视。

    公孙康要求制作的是铁制箭杆,一匣10支,射程30米就可以。每射完一支,靠重力下沉,自动装入。

    张怀远表示有点难度,但可以解决,预计二个月内可以生产出100架连弩。

    公孙康说:“产量太小了”,他知道产量的瓶颈还是工匠人手不够。

    所以和系统小甲软语相求:“小甲呀,给哥抽点工匠呗,不用大师级别的,只要是普通工匠就可以。”

    小甲鄙视他:“现在辽东有150万人口,招收1万名工匠还不是绰绰有余?还要浪费系统宝贵的抽奖名额。”

    对呀,在这个时代工匠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比种田的农民还不如。

    公孙康下令在辽东三郡高薪招收一万名工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