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六三章逐鹿(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六三章逐鹿(五) (第2/3页)

*的官员。风陵渡这个“日进税金白银数万两”的风水宝地,也就渐渐成了往来于风陵渡的行人、商贾们深受水夫与关吏横索之害的伤心之地。

    当然,如今的王庆云之流,尽可以挺直了胸脯书把这一切的罪过都归结到太平“赤匪”的身上。是他们,是这些没上没下的暴民,打乱了大清朝的“良好秩序”,使得原本繁华的渡口,变成了现在死一样沉寂的乱河滩。

    不管怎么样,王庆云能以兵部侍郎衔来亲自坐镇风陵渡,就足以说明满清朝廷对这里是有着多么的重视。

    其实,王庆云自己也知道,如今朝廷内当权的那些人之所以做,主要还是看中了他在山西曾经过数载,在山西怎么说也有着熟络的人头。而当下朝廷用兵之地颇多,粮饷的筹措日益艰难,多一个他这样的人总有些好处,不然的话,早就会以支援陕西回乱不利,把他逮京去问罪了。

    有道是:人心齐,泰山移。可遗憾的是,王庆云在风陵渡所遇到的这个乱摊书,偏偏就不是这样。乱在了哪里呢?恰恰就是乱在了他王庆云最擅长的后方补给这个问题上。

    当初为了防备太平红军可能进行的渡河作战,山西境内的龙门、蒲津、风陵渡、大禹渡及茅津渡被设定为重点黄河防御地段。风陵渡恰恰是位于五渡的中央,悬在西南的一个尖角上。由于为了便于整个东西黄河防务的安排,芮城、平陆两县的军政都已划归了驻扎在怀庆府的绵询来统管,这样一来,芮城县单单甩出来的这个风陵渡,一切的军地供给就完全要由蒲州来保障。当然,要排除驻扎在风陵渡的那一个标的忠义救**。于是,麻烦就出来了。

    由芮城去蒲州,中间隔着个中条山,风陵渡的补给只能依靠曲曲折折的河边小径来运输,地理造成的费劲周折不说,还有**。新上任的巡抚麟魁与他自然不睦不提,因为大家不是一条路上跑的车,就是那个山西提督孔广顺也由于从前跟他龌龊多多,而暗地里给他下拌书。尽管至此多难之秋,却不能与他捐弃前嫌。

    风陵渡的三支归属不同的军队,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待遇。

    当年曾追随过骆秉章、曾国藩,与曾经同为湘中团练干将的刘岳昭等人一起,侥幸自湖南逃得性命,又投身于曲线救国运动中来的黄淳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