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八章紧锣密鼓(六) (第2/3页)
一心盼望着逃难的相公迷途知返,一家书忘记过去好好地、默默地度过残生,哪知道……最后,穆氏用自己的血书写了一行字,“此贼不除,天理不容”。
当为了表示公正,被邀请来的穆氏家人一一出现在大厅上。当家人们申明自己的证词证言绝对真实可信,并指着大厅上满头大汗、浑身不停战栗的哈巴可耶夫,坚决要求天朝政府严惩蛮夷淫贼的时候,林海丰再也坐不住了。
他走下座位,拉起一个为穆氏看门的须发皆白的老家人的手,歉疚地摇了摇,“老人家,是我们没有看护好大家的家门,才会造成如此恶劣的后果,给大家带去了苦难和耻辱。我代表天朝政府,代表天朝红军向你们致歉了!”
“不……不……”真切地面对这位在济南城中早已声名传遍大街小巷,被人们说的神乎其神的天神王爷,老家人一时慌乱的不知所措,两腿一软,赶紧就要跪下去,“千岁……能够在这里看到蛮夷淫贼被审,百姓们早就心花怒放了,放在平时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千岁您老人家哪里还有过错!”
“不要这样说,是我们应当感谢大家才是。”林海丰连连摇着头,声音有些压抑。他抬手招呼门外的红军士兵,“来,好好把他们护送回家。”
“天朝好啊……”白发苍苍的老家人在两个年轻红军士兵的搀扶下,临到门口,扭脸恋恋不舍地望着还在原地伫立的“王爷千岁”,动情地仰天长叹,“还是天朝好啊!”
就在这瞬间,大厅里突然爆发出一阵掌声(鼓掌要溯源,据说还得追到元朝时期,当时西方一名叫马可波罗的传教士,带着对东方文明古国的仰慕,带着向中国人民学习的心情来到了中国,当他见到创造辉煌文明的中国人民时候,他以西方的最传统的方式,拥抱、接吻来向中国人民表达他的崇敬时,当时还在时兴着磕头和作揖的中国老百姓却慌了手脚。据说当时不知道是谁突然两手掌互击,对这位外来客人的放肆举动表示愤慨。都说老马识途,这位马教士当真也是“聪明极了”,居然也就入乡随俗也跟着击掌起来了。戏剧性的是,双方的误解竟由此达成了和解,化误解为友谊。正是有了这良好的开端,马教士才谱写了他在中国十五年的历史辉煌,为中、西方的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马教士将“击掌”当作是中国的特产带回到西方去,这样,鼓掌这一方式在西方传开了,成为一固定礼节。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西方人把鼓掌这一表示欢迎的方式传到了中国。不管到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