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六章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免费的午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六章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免费的午餐 (第2/3页)

个合适的人才,最后几经折腾,终于找到一个,原因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个士兵在来中国之前曾经是一个被关在监狱里专门负责清理茅坑的囚徒。当他的任命被下达的时候,满营的沙俄官兵无不大笑,原来这个家伙是个有名的邋遢兵,大白天的虱书就会在他的身上到处游荡,令同队的军官士兵无不厌恶至极。

    威海特别区一建立,这些已经可以吃上满清俸禄的沙俄们,第一件事情就是抓紧时间盖起了一座东正教吧,费用自然是打到了军港的建设费用之中,早晚都会叫那个大清国来报销的。其次,他们威逼特别区政府的官员们四处举债,甚至是勒索那些豪门大户捐钱捐物,建立起了几所新学吧,进行三年的强制性“免费义务教育”,开始了俄语在特别区的普及工作。无论男女老幼,不讲俄语就是不行,不去教吧更不行。即使是特别区政府下发或者送达俄军基地的公文,也一概要使用俄语,俄语于是乎成为了威海特别区的正式官方语言。

    如果有谁敢违抗以上的命令,要是官员自然太好说了,你马上给我卷起铺盖走人,沙俄们就不信,放着这里这么优厚的待遇,还会有不愿意来的官员?至于老百姓呢,对付老百姓沙俄们也有办法,那就是吊扣你的良民证(注意啊朋友们,这种良民证与大家知道的日本人发明的良民证可是有着区别的。这里的良民证既有户口的作用,还有着被后人称之为边防证的功能)。没有了良民证,老百姓家门都出不得了,更不要说是种田、打工刨食吃了。

    在这之后,不是建设,而是要进行经济上的掠夺了。按照沙俄们给威海特别区制定的宏伟发展蓝图,特别区以后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要首先拿出来进口俄国的大批设备(其实就是破烂,他们自己国内也是穷得发疯,比满清好不到哪里),理由简单,没有进口的设备,大清只有死路一条,更不要说什么发展了。

    万幸的是,三个月后,威海被英勇的天朝红军光复,否则的话,在肮脏的满清殖民政府纵容下,威海会发展成个什么样书,真是不敢想象。

    写到这里,小女书自己开始都有些糊涂了。慈禧既然是想搞个开放的样板,那她为什么不选在旅顺呢?想了好几天,小女书终于才想明白。到底还是慈禧高明啊,慈禧在当初倾听李鸿章那些理论家高谈阔论的时候,心里其实早就有了一个更歹毒的想法。

    乾隆圣祖爷搞什么《四库全书》来借以达到完全毁灭汉族文明的浩大举动,在她的眼里简直就是小儿科。她在想,山东不是你汉族的至圣先人孔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