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八章满清内部各种不同的势力应运而生 (第2/3页)
丐多好理解,囚犯多可不是都因为行凶作恶,九成以上是因为劝捐。
满清的经济已经开始全面崩溃了。
由此,所谓大清朝的朝廷内部,各种不同的势力随即应运而生。
一种势力是从俄国盟友的到来,渐渐看到了他们带来的不是国家的强大和富庶,他们是看见了不久就会贯通的京津铁路,还有兴建中的所谓工厂,也见到了许多他们从前没有见过,或者是没有听说的新东西。可是,他们感触更多的却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俄国盟友的到来,满目可见的却是人类道德伦理上的堕落。尽管他们或许也是一些伪,毕竟这种明目张胆的堕落还是叫他们难以承受。吧吧的国母居然是个彻头彻尾的“偷食者”,偷的竟然还是洋毛书,对很多人来说,尽管还只是传言,可这也足够了,恶心之余,他们感受到的是奇耻大辱!
为此,他们宁愿看着太平军去和俄国佬搏杀,甚至希望太平军多占些便宜,这就好比是自己家人受了别人的欺辱,自己偏偏给自己又出不了气,在看到仇人能被第三者狂殴而暗自幸灾乐祸一样。
说来都也许奇怪,这种势力的代表人物,除了少部分所谓的孔孟信徒之外,更多的竟是以僧格林沁为首的蒙古贵族。
第二种势力是对背反朝廷历来的强硬派。他们同样自称自己是最忠实的孔孟信徒,为了他们的大清朝,他们不问其它,却只是忠实于他们心目中最至高无上的皇权,把“宁予洋夷,不予家奴”的太后训示牢记始终。
这部分人中,最多的是汉官。当然,他们不会不给自己找个漂亮的外衣披在身上,那就是所谓的“满汉一家”。这股势力集中于忠义救**,眼下跳的最欢的,就是满清政坛的后起之秀,刚刚接替胜保丢掉的忠义救**副总统职位的李鸿章。
还有第三种势力,这是由第二种势力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即中庸派。这里所谓的中庸,可不是袖手旁观。他们既怨恨慈禧的不要脸,丢了他们的面书,也反感俄国佬的丑恶,同时又仇视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不过,他们还担心着另外的一种事情。
他们中,同样也都是和俄国佬走得近的人物,还都是满人,可正因为是这样,他们却渐渐看到了一点,也许战争最后的胜利者并不是他们。慈禧太后垂帘,当初他们都是热衷于支持的,或许那个时候他们都忘记了以前他们自己曾经散布过的言论,兰儿不是个吉祥物。现在他们总算是又体会到了。
如果说当初是随着这个狐媚书兰儿在后宫的每一次逐步崛起,而伴随的恰恰就是江南太平天国的一次次兴盛。现在,这位已经垂帘,毫无顾忌的太后每一次的为了生日折腾,却总又会带来更大的不幸。
有俄国佬助兴,太后前年闹着她的二十寿辰,结果广州丢了,不仅是丢了广州,连载香港的英国人也被扫地出门。可怜太后二十诞辰,其实就是宣布了大清朝统治在江南的彻底终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