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八回 下 假作真张邦昌称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十八回 下 假作真张邦昌称帝 (第3/3页)



    后来,康王赵构称帝,秦桧当宰相,中分天下之半。时论认为秦桧倡和误国,字字应于此诗。

    秦桧为何在议状中最先署名?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个缘故。

    马伸在王时雍等人署名同意立张邦昌之后,提出了反对意见,其时秦桧保持沉默。议状写好之后,马伸招呼台吏连名书之。

    秦桧既为台长,自当列名于首。秦桧犹豫不决,迟迟不肯下笔。马伸与同行一块请其署名,秦桧迫不得已,只好答应。所以,秦氏所藏议状中有“桧等”之言。后来秦桧遂以此居为己功,这也算是奸人的一种惯用手法。

    马伸遣人将议状疾驰而送至金营,粘罕和宗望见了,勃然大怒。派兵将秦桧执送金营,严加看管起来。过不多久,吴并、莫俦又持王时雍等人的议状而至。粘罕和宗望见了,喜之不尽。其议状道:

    “准元帅府牒,限十一日必得共荐一人者。契勘:自古受命之主,必上膺图箓,下有功德在民。或雄强近臣,或英豪特起,有大才略。因而霸有天下,方为人所乐推。今本国臣僚如孙傅等,召自外方,被用日浅,率皆挐下,迷娱赵氏,以致亡国。若备屏藩,必至变乱,上负选用之意。伏望元帅台慈体念,乞于军前,选命邦昌以治国事。了如军前别有道德隆茂、为天命所归者,乞赐选择,则本国臣民敢不推戴。”

    三月初,粘罕和宗望遣送张邦昌入于汴城之内,居于尚书省,并令百官奉迎劝进。

    这时,閤门宣赞舍人吴革欲谋先诛范琼之辈,再劫迁二帝,并相继而讨张邦昌,相约期于三月八日举事。所预谋者有吕好问、马伸、张所、吴伦等人,又有内亲事官数百人。这些人都不愿意忍辱屈节而立异姓为皇帝,遂杀其妻孥,焚毁所居,以示义无反顾之心,同谋举义。

    在事发前的二日,有班值甲士数百人排闼而入。告知吴革,说张邦昌定于七日受册,请急起兵。吴革乃披甲上马,引至咸丰门。四面皆是范琼之党,将吴革骗入帐中,传令将其捆缚,威胁其顺从逆党。吴革破口大骂,遂被杀害,其部下一百余人同日遇难。

    数日之后,金人奉册宝而至。遂册立张邦冒为帝,国号大楚。

    张邦昌此向拜舞,受册即位。遂至文德殿,于御床以西设立天子之位,接受群臣朝贺,并遣阁门传令勿拜。王时雍率领百官拜于庭中,张邦昌只是面向东面拱立而已。

    这一天狂风大作,天地之间一片昏霾,日晕无光,惨气四合。文武百官,皆面色惨然,心中惊悸。只有王时雍、吴并、莫俦、范琼等人得意之色溢于言表,欣欣然以为有佐命之功。

    张邦昌虽然身登帝位,但心中仍然不能自安,任命百官皆加以“权”字。

    任王时雍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以吴并权同知枢密院事;以莫俦权佥书院事;以吕好向权领门下省;以徐秉哲权领中书省。张邦昌见百官称“予”,而不敢称“朕”,称手诏曰“手书”。虽不改元,而百官文书必去年号,唯吕好向所引文书皆靖康二年。百官也未以帝礼而事张邦昌,只有王时雍每言事必称“臣启陛下。”

    此外,也有人奉劝张邦昌坐紫宸、垂拱殿以见金使,吕好问争之,说道:“宫中故吏突然看到坐于正殿,必然会愤怨而怒,若有变生不测之祸,为之奈何?”

    张邦昌听了,懼然而止。王时雍又建议张邦昌颁发赦书,吕好问又说道:“赦书日行五百里,如今四城之外,尽是番人,欲图赦谁?”张邦昌听了,说道:“俚语不是有种说法,说什么‘钱大王肆赦,想入李大王世界。’”

    吕好问说道:“昔日钱氏犹有数州之地,五代之季又没有君臣之分。今日之事,那能与钱大王相比呢?”张邦昌听了,觉得有理,乃仅赦城中兵民百姓,而选郎官为四方密谕使,到四方去敷衍一番了事。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