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八回 上 真作假李若水捐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十八回 上 真作假李若水捐躯 (第3/3页)

宋徽宗听了,虽然没有多大的雅趣,但也没有拒绝。

    何栗遂去请来汪藻、孙觌,加上宋徽宗,共计四人。宋徽宗命用“时”字韵,孙觌咏道:“噬脐有愧平燕日,尝胆无忘在莒时。”汪藻接着咏道:“虏帐梦回惊胆处,都城心切望云时。”

    其时有人听到北宋君位的吟咏之声,将此事告诉了粘罕。粘罕闻之大怒,指斥诗中“在莒”之意,并指“虏帐”乃是斥骂金人之言,遂将诸人借故留而不遣。

    二月中旬,粘罕、宗望看到局势已经基本上稳定了下来,便令高庆裔向宋徽宗、宋钦宗宣读了金太宗吴乞买的诏书。读罢,又使萧庆迫使宋徽宗和宋钦宗脱去御服,换穿青袍。

    这时,不由得宋徽宗和宋钦宗愿意不愿意。只见数十名金兵簇拥而上,将二人所穿赫袍强行脱下,被撕得粉碎。

    李若水恰好正在宋徽宗和宋钦宗的身旁,与二人相持大哭,又回头大骂金人为狗辈。金兵将李若水拖拽而出,猛击其头。但见满脸是伤,血流如注。李若水悲愤交加,又加之脑袋受伤,顿时昏厥过去。

    众人都一散而去,只有数十名金兵空守在李若水的身旁。粘罕临走之时,对众兵卒嘱咐道:“必使李侍郎安然无恙,不然我决绕不了你们。”

    从粘罕的这番话中看出,他对李若水是极为看重的。说来话长,原来粘罕和李若水很早就认识了。

    李若水原名叫李若冰,字清卿。祖籍洺州曲周县,曾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靖康元年,李若水为太学博士,适逢开封府仪同三司高俅病死。按照以前惯例,天子应当临府举哀。李若水上言道:“高俅窃据高位,败坏军政,致使金人长驱而入,其罪名应该与卖国贼相同。如今,能够寿终正寝,也就算是极为侥幸得了。应当降其罪而削其官秩,以示为众人所弃。而有司欲图循规蹈矩,加之缛礼。并不是主持公道,而是有悖于公议的行为。”奏疏上后,高俅的丧葬之礼因而也就被取消了。

    其后,宋钦宗打算遣使出使金国,协议以赋税而入赎三镇之事,李若水被选中了。召对之际,御赐今名。从此,他就不再叫李若冰,而改称李若水了。

    李若水与副使王履一起来到了大同府,与粘罕相见,这是他们的初次相识。

    在饮宴之中,粘罕问道:“不知使副是何处人,在乡里之时以何为生?”

    李若水说道:“我等在乡里时,只以读书为业。”

    粘罕听了,遂吟诗一联道:“近来渐觉家风好,儿读书声女织声。”

    李若水说道:“元帅不但善于治兵,而且又如此善文,令我们这些读书人赞羡不已。敢问国相元帅仙里,台眷可否安在?”

    粘罕听了,颇露伤感之情,蹙着眉头说道:“我之祖先是在沈州,契丹人征伐辽东之时,骨肉皆被所害,近日方得一个小女子。”

    王履乘机说道:“想不到元帅家中还有这样一幕催人泪下的经历,以此可见兵革并不是一件好事呀。”

    他见粘罕闻之默然,便又说道:“陶渊明诗中所谓‘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粘罕听了,以目相视,久之无语。

    第二次与粘罕见面,那是在陪同宋钦宗第二次来到金营的时候,事情发生在闰十一月三日那一天。在京城郊外,粘罕设宴相待李若水与王履。饮酒之时,粘罕说道:“真是想不到啊,现在到了使副们的家乡了。”说罢,举觞劝酒道:“公等奉使有劳,宜劝以酒。”

    李若水闻而叹道:“我等奉命议和,不能为国家定大事,罪固当死,不敢饮酒。”

    粘罕说道:“前者不过是戏言罢了,望使副们不必介意。”

    李若水说道:“军国事大,岂可能够当作儿戏!”

    说罢,即将酒杯掷之于地。只听得“噹”的一声,酒杯顿时摔了一个七零八落。

    粘罕见了,勃然大怒道:“一齐推出去囚了。”

    话音刚落,只见顷刻来了十几名武士,将李若水和王履二人簇拥而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