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四回 下 假和议宋臣自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四回 下 假和议宋臣自欺 (第2/3页)

贡献攻陷了太原府和真定府。

    杨天吉、王讷等人奉了粘罕、宗望之命,到了汴京,被馆伴使领着去见宋钦宗。态度蛮横,言辞激烈,持其书于宋钦宗面前,说道:“陛下既然不愿意割让三镇之地,又怎么能忍心复立契丹之后,还要暗中连结我国降人。不知陛下这番作为,是何用心?”

    宋钦宗说道:“此乃奸人之作为,朕并不知情。”杨天吉、王讷听了,不再在这件事上说什么,却索取三镇之地及金帛、车辂、仪物,并加其主以徽号。宋钦宗卑辞以答,一再说明这并不是朝廷之罪。更命王时雍为馆伴使。王时雍承奉宰执大臣唐恪,耿南仲、聂昌之意,以三镇所入而增加岁币,并以宋朝历代帝王所遗传下来的内府珍珠送于粘罕和宗望,还答应厚犒河东之师。

    金使听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先取犒师之物十万匹绢而去。

    太原、真定的相继陷落虽然使宋朝君臣为之震惊,但朝野上下计无所出,并没有御敌之良策。因此,只有把一线希望寄托在根本不可能的和议上面,屡屡遣使求和。

    金帅粘罕和宗望借助了宋朝君臣的这种心态,口头上答应愿意和解,而实际上却又攻伐不已。而掌执大臣却以和议大有希望而坚持不变,诸将也以和议之故而闭壁不出。

    自从李纲被贬黜之后,朝廷之内,也只有一两人对此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何桌曾对宋钦宗说道:“三镇乃国之根本,怎么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将其轻而易举地放弃了呢?况且金人素来就无信义可言,割之亦来,不割亦来。”

    当时,他的这番话立即遭到了主和派首领唐恪、耿南仲等人的强烈反对,何桌说道:“河北之民皆是大宋之赤子,如果弃去三镇,河北之民也尽得弃之。为民父母而弃其子,这能行吗?”

    宋钦宗听了,颇为感悟,即刻征兵。而唐恪、耿南仲、聂昌却坚信和议可成,相与而对宋钦宗说道:“如今征兵不已,若使金人闻之,后果不堪设想,那时又为之何?”宋钦宗听了,亦以为有理,又传檄废除征兵之令。

    其时,力谏备战的还有御史中丞吕好问。

    吕好问乃元祐党人吕希哲之子。因为元祐当人案的牵连,吕好问也因之而受株连一直未被起用。靖康元年,吕好问被推荐而开始步入仕途。他曾经言道:“如果不全部改变蔡京、童贯的做法,天下就难以太平。”并上疏奏陈蔡京过恶,建议将其投贬海外。

    宗望首围汴京退师之后,吕好问就曾经上言:“金人得志,益轻中国。秋冬之后必然倾国复来,今准备经划已经一月有余,却迟迟不见付诸实施,真叫人忧心如焚。”金人以和议为幌子,欺骗宋朝君臣。

    吕好问又言道:“金人佯许和而又攻略不停,诸将又以和议之故,皆闭壁不出。朝廷不谋进兵遣将,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请加速调集沧、滑、邢、相之兵,部署于冲要之地,而陈列勤王之师于京畿,以卫汴京。”金人南伐之后,上下震骇,群臣狐疑相顾,犹以和议为辞。

    吕好问率领台属弹劾大臣畏懦误国之罪,反被黜职,出任表袁州知州。

    此外,反对和议,坚持战守的人之中,还有一个人就是老将种师道了。

    种师道以其深谋远虑的眼光,料想金人必然会再次统兵南下。为此,他曾经给宋钦宗献了两首诗,其一道:“外塞胡儿里党臣,勾连数重赴京城,团团阔阔孤平寨,不识皇家王气星。”其二道:“飞蛾视火残生灭,燕逐群鹰命不存。从今一扫胡兵尽,万年不敢正南行。”诗中抒发了自己对国事的担忧和誓扫胡兵的英雄气概。

    初时,种师道驻兵于河阳,他看到金国使者王讷态度强硬,言辞倨傲,料知金兵必然要大举入侵。即上疏宋钦宗,应立即驾临长安以避其锋,而将汴京的城守之事交付于将帅。但是,他的这种颇具眼光的判断反而被认为是胆怯,召之而还。

    直至十一月份,当金兵还在河东、河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