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 下 巧计谋粘罕败宋援 (第2/3页)
攻五日五夜,但因兰州城防坚固,未为所破。遂移兵通川、圆子诸堡,大肆掳掠,满载而归。金人也因西夏王李乾顺能够遵守盟约,前后数次出兵声援,于攻破宋都汴梁、并掳掠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归之后,与西夏重新划定了疆界。
自麟府路洛阳沟东距黄河西岸;西历绥德军暖泉堡、鄜延路米脂谷至累胜寨;环庆路威边寨过九星原至委布谷口;泾原路威川寨经怀德军古萧关至北谷川;秦凤路通怀堡至古会州,自此直距黄河,分熙河路尽西以限封域,后又分出陕西北鄙以与天德、云内相交换,仍以黄河为界。至此,粘罕原来的许诺也有了某些方面的实现,西夏王李乾顺的声援行动也终于得到了一些报偿,这也是西夏和金国关系之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
却说孙翊兵败朔州,退居险要,以作长守之计。粘罕的目标是攻取太原,以为孙翊不足为虑,遂率兵南下,长围太原。孙翊看到粘罕重兵都在太原城下,而朔、代之地兵力空虚。便与部下商议,与其退保隘阨之地,防守自固,倒不如借着粘罕无暇北顾之际,抢据天险雁门关,招兵买马,严加防守。等到粘罕师老兵疲、返归云中之际,控制其归途要路,必能歼敌。部下诸将都以为,与其坐而待围,倒不如寻找战机以求歼敌,方为上策。
孙翊看到所部将卒士气甚高,乐为之战,心中甚为高兴。以为雁门关乃是西京大同与太原之间的必经之地,且又是天设之险,易守难攻。遂派人潜入关内,与当地士民相结,内外夹攻,夺取了雁门关。又以代州为据点,招军买马,前来从军者络绎不绝。孙翊加紧训练兵卒,又派兵四出进击,一时声威大震。粘罕得知之后,派兵守住忻州要隘石岭关,以阻止孙翊之兵南下增援太原。
其时太原城被金兵围的象是铁桶似的,内外的联系都已断绝。宋朝君臣召谕河东诸军增援太原,宋府州守将折可求遣人相约孙翊共谋救援太原之事。两人商定,合兵一处,以壮声势。
孙翊虽然和折可求敲定了时日,但他是一个性急之人,当下点齐人马,启程南下。他已经侦知粘罕在忻州石岭关驻有重兵。便绕道西行,经由宁化州,抵达宪州,这里也是折可求所率府州兵的必来之路。
孙翊在宪州驻有两日,还不见折可求率部到达。等之不得,遂对部下说道:“谅那粘罕乃是区区一个丑虏,有何所惧。太原城中父老百姓,望援兵如望水火。我若早日抵达城下,先挫敌之军锋,那时折可求之军继至,二人合势,必会败金兵于太原城下了。”众将听了,劝阻不住。孙翊遂令军中,拔寨南行。孙翊离开雁门之后,所据之地又重新为金人所得。
孙翊进至天门关,守关金兵约有五百余骑,兵力寡弱,守关金将出关迎战,被孙翊斩于马下。其余兵卒被包围于关前,几乎被斩杀殆尽。还剩有几个跑的快的,飞马奔回太原向粘罕报信去了。原来粘罕以重兵防守石岭关,而对天门关却疏于防范,反被孙翊乘虚而入。
天门关的败卒奔至太原,向粘罕禀报了兵败的经过,并说孙翊率领的军队克日之间就可兵临太原城下,望都统早作准备。粘罕闻而笑道:“敌兵人多势众,天门关防守不住,责任不在你们。至于孙翊倾巢而来,未必不是好事。”
娄室说道:“都统,我料想孙翊乃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这可以从他的行动之中断定出来。所以,未必可虑。”
粘罕听了,笑道:“何以见得?请仔细为我说个明白。”
娄室说道:“我军云集太原城下,而且一月有余。西京大同必然空虚,这是不难预料之事。孙翊若是有谋之士,必然会率领全军往取西京大同。都统老巢受攻,感觉如何?”
粘罕说道:“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