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下 童太师逃逸太原府 (第2/3页)
南伐的呼声甚高,还有其他的种种原因。一个是当初金宋订立海上之盟,相互约定,两国夹击,收取燕京,宋得其地,金得其人。所以,当时的燕京百姓庶民都被驱入金国内地。这些人都因背井离乡,颇念故壠田园。而刘彦宗、时立爱、韩企先等人都在金国朝廷之中担任了重要官吏,对其决策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些人生在燕京,长在燕京,对燕京的感情极深,都愿意收取燕京,返回故土。
另外,辽之归降大臣之中,如耶律余睹、特里不、九哥、马五、耶律辉、毛曷鲁、王宝奴、萧天吉、萧庭珪等人,也都官居其职。这些人因为对宋朝君臣与金盟约、助兵攻辽一事恨之入骨,都欲借此以报其仇,也都纷纷附和伐宋之意。
至于宗望和粘罕为何坚执上表请求伐宋,除了上面所说的原因之外,还有一定的背景。原来,当初金太祖阿骨打为了嘉奖宗望,粘罕二人伐辽之功,以辽国天祚皇帝之女蜀国公主余里衍赐于宗望,又以天祚皇帝之妻萧氏賜与粘罕。蜀国公主与萧氏身怀亡国之痛,既恨宋朝君臣,又恨金国君臣。但她们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廻天翻地的本领,便百般的讨好宗望和粘罕,乘机从中挑拨离间,希望在金宋之间爆发一场持续不断的战争,正所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她们希望看到一个宋金两败俱伤,难以收拾的场面,给辽人创造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这虽然是她们的一厢情愿,但在当时也能起到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宗望和粘罕对她们更是百般信赖,言听计从。
金太宗吴乞买这时已经有了对宋朝用兵之意,但他之所以不敢冒然做出决断,其主要原因还是不了解宋朝的虚实,只怕陷入泥泽之地而不能自拔。所以,在短短的数月之间,连续三次派遣使者出使宋朝,初为告谢通好,二为告捷而得天祚,三为贺天宁节。
这些使者都肩负一项极为特殊的使命,那就是观察沿途山川道路的险易情况,探听宋朝府库以及兵备虚实。其时,宋朝君臣也得到了边报,说是粘罕在西京,宗望在平州都在经营备战之事。因此,两国君臣都在念着各自的经文,敲打着自己的算盘珠子。但在谈判桌上,却依然是和风细雨,并无剑拔弩张之势。
金使返归之后,向金太宗吴乞买禀报了出使宋朝的所见所闻。金太宗吴乞买听了,心中已自有了主意。耶律余睹、刘彦宗又先后献策,以为南朝可伐,兵卒不需太多,所需粮饷可从沿途而取。这些看法与金太宗吴乞买的本意相附。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又有一件事情的发生更加坚定了金太宗吴乞买南伐北宋的决心,这就是北宋义胜军三千人和易州常胜军五百人先后叛归于金,使得金人对宋朝的强弱虚实更是了如指掌。
天会三年十月,金太宗吴乞买颁诏诸将伐宋。以谙版勃极然斜也兼领都元帅之职,坐镇上京会宁府。以移赍勃极烈粘罕兼左副元帅先锋,经略使完颜希尹为元帅右监军,左金吾上将军耶律余睹为元帅右都监,自西京入太原。以宗望为南京路都统,阇母副之。知枢密院事刘彦宗兼领汉军都统,自平州入于燕山。
宗望闻而奏道:“阇母与臣为叔父,又为元老勋臣,请以阇母为都统,臣监战事。”金太宗吴乞买听从其请,遂以阇母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