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百二十五章 吕宋乱局【第十六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八百二十五章 吕宋乱局【第十六卷】 (第2/3页)

一定规模,还可以调济缓冲,可现在风险就全压在了吕宋蔗农和蔗商身上。前几年吕宋发生过不少次蔗商搔乱事件,公司大力查禁非法制糖作坊,也搞出了不少流血事件。

    糖是一桩,盐又是一桩。本土盐业公司都是吕宋公司的大股东,他们的势力比制糖业大得多,给吕宋制盐业定了五倍于本土的经营税,直接扼杀了吕宋盐业。他们将吕宋分作几个区域,每区由一家盐业集团垄断经营。在蒲林就只能买到闽盐,在汉山港只能买到粤盐,虽说价格并不是太离谱,但跟本土相比,这种差别待遇很让吕宋人愤怒。

    工商层面都是如此,吕宋现在除了矿业、米业、蔗业、木材等原料生产外,也就只在造船和运输等行业上有宽裕空间,其他行业都受公司严苛限制。工商空有资本,机会却比本土工商少得多,怨气很大。

    吕宋本地士子也很有怨言,英华科举已很完善,学院作为峰顶,毕业后就有了官身,能有一份旱涝保收的稳妥前程,每一个士子都想挤进去。但学院基本都在本土,各科都有不同程度的地域偏重。比如进士科、明经科多是江南,明法科和博学科多是湖广人,明算和通事科多是闽粤人。就连军事学院都有偏好,陆军喜欢招内地人,海军喜欢招闽粤人。

    虽然有四海一家的大义在,学院为海外殖民地保留了相应的份额,但越是名声大的学院,越不愿招收海外学子。毕竟海外之地都是公司托管地,国家铺开的教育体系还没覆盖到这些地方,就靠当地自力更生,学子素质比本土差得太多。

    当然,相比本土庞大的人口基数,海外殖民地学子只要稍得照顾,机会甚至比本土学子还稍多一些。可一旦进入到官僚体系里,出身海外之人就会遭到各方面排挤。以至于吏部发派职司都有了潜规则,“海上的去高山,大漠的去荒岛”,总之不是本土出身,没有特别关系,别想在内陆富庶之地任官。

    这事海外士子也能接受,反正历朝历代都有这传统,只有磨砺出资格了,出身背景才会渐渐淡去。但本土官僚又孕出了另一桩潜规则,就让海外士子很是不忿了。本土官僚将海外之地视为磨堪和捞钱的好地点,全化为自家的保留地,以本地避嫌的借口,绝不愿海外士子就在海外任官。

    在这种背景下,海外之地的“人情官”、“度假官”、“养老官”与曰俱增,这些本土官员自然责任心欠奉,殖民公司勾勾手,就结成了官商联盟。他们在海外之地的主要工作已不是为一国治政,而是为公司治政。

    总结而言,本土工商和官僚在携手压榨吕宋这样的海外殖民地。

    李克载皱眉道:“虽有涉于蔗农之事,可不管是工商还是士子学子,也不过是少数人,只要百姓安定,怎么也不会大乱吧。”

    贾一凡点头:“吕宋入华夏十余年,百姓生计跟西班牙人管治吕宋时代比,那自有天壤之别。对只求温饱之人来说,在吕宋求生计还易于本土,毕竟此地依旧还是地广人稀。可工商士子这些人是吕宋本地最有才干,最有智识,眼界也最广之人,他们若有心挑动本地百姓,又岂是殖民公司和官府能压制得住的?”

    李克载抽了口凉气,在贾一凡眼里,吕宋形势竟然如此严峻了?

    “本地县乡议院、法院呢,乃至天庙呢?难道他们都袖手旁观?”

    “总督和法院巡按都是陛下钦点,他们总不会被公司轻易收买了吧?”

    “国中报纸怎么没见这些消息,难道殖民地公司和官府蛮横到可以封人口舌的地步?”

    一边听着的郑明乡、安平远等人插了嘴,话里还带着一丝火气,他们当然不满贾一凡危言耸听,说得吕宋就要闹读力了一般,这置几如圣人的皇帝于何地?置他们这些流血牺牲,为国争利的军人于何地?

    贾一凡点头:“我是吕宋人,当然清楚吕宋本地人的心思,至于你们的问题……之前我之所以说乱,就是因为各方都在争执,已经理不清脉络,我只能大致说说。”

    接着贾一凡说到了议院、法院和舆论,很遗憾,因为吕宋是托管地,没有一个统揽全局的吕宋议院,只有分散在地方的县乡院。殖民公司和官府渗透之下,院事里能为本地人说话的不多,少数知名人物,也在公司和官府的各种打压下无力出声。

    至于法院……吕宋虽乱,却不是草菅人命,仗势欺人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