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零九章 南北银钱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百零九章 南北银钱事 (第3/3页)

  “从哪里赚来?洋人、土人,那时候可多了,自然是从他们身上赚来的,反正不是从咱们自己人身上压榨来的。”

    数十年之后的情景,此时还无人能料及,李肆自己都没存多少清晰的念想。而在燕京紫禁城,另一位皇帝正因想及数十年后的光景而泪水盈眶。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雍正将一份奏折狠狠掷在地上,这奏折是两江总督李卫递来的,说江南一地,原本所担钱粮为一国的三成不到,可现在丢了两广云贵湖南,现已占到四成。而国势不振,治下仕宦借免当差钱粮之机,更行鼓噪,两江钱粮拖欠之势越来越猛。他枷了一大批县官,都没能把钱粮补上来。今年春解,估计又要积欠无数。

    “都是自顾自,没一个忠心为国的!”

    想到李卫也是在为没能收足钱粮开脱,雍正就满心愤懑。

    可他不得不承认,即便是压得再狠,刮得再厉,钱粮亏空却还是补不上来。康熙在时,朝廷岁入两千七八百万两,外加三四百万石漕粮。他接手时,这个数字降到两千万两,和二百万石漕粮。

    虽说少了许多,但也少了那些失地养官养军的开销,就账面来说,他的大清,还不该是亏空户。

    怎奈康熙给他留的烂摊子里,大窟窿无数。别的不说,就湖南大战的一千八百万两奏销,现在都还有一半拖着。眼见西北又要用兵,雍正心头那个慌啊。每逢地方督抚上折,他的御批头一句话就是“钱粮事如何?”跟康熙时的“米价如何,风雨可调?”完全不是一个调调。

    “乡绅仕宦……”

    在书屋里踱步的雍正忽然停住,李卫折子里的一句话提醒了他。

    “乡绅仕宦,还免着钱粮呢,汉人陋习竟不可改,当真以为,这世道是汉人之世么?这是满汉一家之世!汉人就别想再享旧世之权!”

    在财政危机前,雍正终于发现了一桩不合他“满汉一家”理想的现实,当然,满人吃铁杆庄稼这就不是陋习了,因为国家是要靠满人来守护的嘛……深思下去,自小也是读圣贤书出来的雍正顾虑重重,仕宦乡绅免当差,也就是免役钱,可是千古不移的定制,他要在这上面动刀,一定会遭到巨大阻力,这会不会把人心朝南面推呢?

    “皇上多虑了,南面早就是一体纳粮,乡绅仕宦再没优待,皇上要行此策,怎么也不会把人赶到南面去。”

    他犹豫不定,又去了储秀宫那处院落,旁敲侧击地问起,茹喜却是直截了当地答了。

    “再说了,这终究是压着汉人,又不是动我们满人根基,即便朝堂有异言,王公宗室也该是向着皇上的。”

    接着茹喜再来这么一句,让雍正对她更是另眼相看,说得没错,他虽倡满汉一家,却不会愚到削自家根基。既然南面早行,那他行此事,也该是没什么祸患。

    “此外,南面还行了摊丁入亩……”

    茹喜再说了一事,她对钱粮事了解不多,这还是之前在广州时偶尔听说的旧事。

    雍正嗯了一声,在屋子里绕了一圈,丢下了一句话:“这屋子太小,你备着换地方吧。”

    回到养心殿,雍正继续翻看奏折,他是个勤政之人,一曰奏折不处置完毕,就无心安眠。

    一体纳粮,摊丁入亩都要搞,但见效太慢,还有没有更好的法子呢……脑子里一直转着这样的念头,翻开鄂尔泰的折子,见到了另一个词:“火耗归公”。接着田文镜的折子,也在说这事。再看年羹尧的折子,也是这事。

    这几个臣子,终究是做实事的……雍正这么想着,他抹抹发热的额头,摊纸提笔,给年羹尧的折子批道:“此事你可具题细细奏来,拟出条程,述清利弊。此外,摊丁入亩之事,朕不熟悉,你有可知,也一并奏来。”【1】

    夜色已深,茹喜走过乾清宫,遥望依旧亮着灯光的养心殿,还有两班侍卫紧紧护着偏殿书屋外,显然是雍正还在办公。她似乎都能看到,一个正伏案奋笔疾书的身影投在窗纸上,一时忍不住泪滑脸颊。

    (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