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六十三章 总有人要循便捷之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六十三章 总有人要循便捷之道 (第2/3页)

举“君臣大义”这面儒家士子的命脉旗号,强调李肆所倡的工商自由,众民平等。只是这些读书人多是师爷、掌柜和商人世家出身,难以深入儒家学理,就只能影响到工商界和寻常民众。

    读书人一方,以郑之本为首的一帮稳健派士子得了神秘投资人撑腰,也招揽了大批拥趸,办的《士林》已经站稳脚跟。他们同样高举君臣大义之旗,号称这就是道统。主张与工商携手相济,共掌国政。当然,文中卖的私货都是“和平演变”路线,引得众多从热血中退潮而下的士子纷纷景从。

    更多的读书人依旧一腔热血,之前他们真如无头苍蝇一般盲动不止,乱贴传单要受罚,占道叫嚣要被撞,想去宫门叩阍吧,李肆已经在广西。屡屡受挫后,最后还是回到报纸这一个舞台上,也不知是哪里来的投资人,说合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书局,联合办了《正气》,一面承认君臣大义,却也一面强调君失道士扶之的原则,继续鼓吹他们的三纲五常,士在人上,国政归儒的宗旨。

    这场争论渐渐有进入三国演义的趋势,结果如何还无定论,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却已经显出了端倪。比如纸业空前繁盛起来,越来越多的印坊开始搞活字版以便接下报纸业务,急脚递行业也因报局要将报纸发行快速发行全境而业务猛增,一直稳坐钓鱼台的两广名士也被各家报局挖了出来,或争取其表态,或延请为编辑。

    报纸本身的变化更为迅速,因为各家报局都发现,要让更多人愿意看自家的报纸,就不能光是干巴巴的政论骂战,必须得有别人关心的时事,还得有供认消遣怡情的内容。原本是一时意气而成的报纸,也渐渐有了生命,开始循着冥冥中自有天定的轨迹,寻求自己的生存发展。

    工商界最激进,毕竟新店开业的墙贴告示自古就有,用在报纸上,成为所谓的“广告”,这转变再自然不过。《工商快报》几乎是一期一变样,原本还是报纸内夹花花绿绿的单子,后来学会了开单版,切碎版放广告,由此来补贴办报开销。

    稳健派的《士林》本就主张跟工商并济,既然能补贴办报经费,也不抵触,只是避开酒楼瓦肆一类粗鄙产业,就招揽文雅之业的广告。

    以《正气》为核心的激进派当然不愿自毁根基,绝不接受广告,而是建起钱会。可这以报纸为载体的舆论战一打响,银子就如流水一般淌下,互助姓质的钱会可维持不了这桩大产业,幕后投资人虽有接济,却还有不少缺额。为求生存,只好走缩减期数,扩大发行量的路线。《正气报》的编辑们都不要报业已经通行的“润笔费”,还定下了“英华士子,人人皆手持《正气》”的目标,开始在儒学、科举等内容上下功夫,紧抓士子“市场”。

    《正气》这无奈之举,刺激了《士林》和其他报纸,大家又都发现,还得紧抓一帮核心读者,于是圈地运动相继而起。工商界的自是循着行业深挖,《士林》则将目标放在了官员乡绅等有历练有眼界的阶层身上。

    被这一波“报纸产业大跃进”推动,再发现了报纸也有盈利之道,一些报纸转向地方市场,就细致关注本地事务,比如安金枝的《黄埔新报》就喊出了不读《黄埔新报》就不是广州人的口号,而《韶州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