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制药厂的危机 (第2/3页)
间听到了一个消息。”屈广全就把陈瑶说的情况,原封不动的说给了刘大伟。
——屈广全知道,刘大伟绝对是爸爸的心腹。
“这个情况,你爸爸有些耳闻,临走的时候,没有指示我什么。”刘大伟点起一支烟,深深抽了一口。
“大伟叔,背后的这人是什么样的人,我爸爸知道吗?”屈广全追问。
“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伙人。”刘大伟看着屈广全。
“制药厂这几年效益好,市政府的主要纳税大户,厂长的这个位子炙手可热。以前,他们忌惮你爸爸的才能,知道没有你爸爸掌舵,制药厂有可能也会像机械厂、化肥厂一样,很快完蛋。”
屈广全点点头。
“但是,自从你爸爸要上新的生产线,就开始出现了危机。”刘大伟用手指头敲着面前的小案子,好久沉默不语。
屈广全不解,上新流水线,爸爸屈长隆可是费了好大气力的,市政府也是同意的,还给牵头贷款的,怎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不理解是吧。原因之一,就是你爸爸思想很固执,也可以说是超前吧。原来一条生产线上,我们都要安排很多的工人,新上的生产线,你爸爸要求流程化和自动化的最大化,大幅削减了一线工人。”刘大伟叹了口气。
生产流程化和自动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产过程切分成非常细小的片段,每个片段都遵循严格的顺序加工,片段之间用自动化的传动装置连接起来,每个片段简单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时候,就被机器取代了。
好处就是减少出错率,还有就是制药过程中,无菌化做得更彻底。
坏处就是一线工人大幅度减少!
这才是未来制药厂发展的根本之路,屈广全很为自己的爸爸自豪,八十年代的内地制药厂厂长居然有这样长远的目光,确实是很了不起。
“大伟叔,我理解我爸爸这样做的好处,这样做肯定是对的。”屈广全肯定到,“制药厂要向前发展,必然要选择我爸爸这条路。”
“小全啊,我能不理解吗。”刘大伟摇摇头,“先说本厂的职工吧,大家都看新生产线工作轻松,都挤着想来,但是岗位太少。这几年市里面的大中专生,毕业分派大多数不想下乡,咱们厂成了他们的争抢目标,像这样先进的生产线,明显提供不了几个岗位啊!而且也造成了工人们的担心,那些大老粗哪里竞争得过拿文凭的学生,而且能分进来的,这几年基本上那都是有点背景的。”
屈广全有些意识到,这样好的建设思路,在八十年代的内地,可能会面临着水土不符的问题。
“还有,就是这些少爷兵,虽然有点文凭,但是,哪一个甘愿趴在车间像那些老工人一样当一辈子的螺丝钉!干不两天,就想着到管理上,你说制药厂怎么可能设那么多管理岗位!”
“我爸爸怎么处理这些事的?”屈广全也替爸爸作难。
“压呗!要是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