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何人为将? (第2/3页)
时代最为盛行的,是历代所传的五德始终论。
在中国古代,有君王受命于天的说法,又认为天象和君王之间有心灵感应,君王贤德则风调雨顺,君王暴虐则灾象四起。
后来,有人总结出宇宙间的万物有相生相克的元素,朝代更替也有相生相克的原理。
战国晚期,齐人邹衍开创阴阳学派,说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天下万物都是出自他们克来生去的复杂关系。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是东方,属青色;火是南方,属赤色;土是中央,属黄色;金是西方,属白色;水是北方,属黑色。
此后,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大都很在意自己的五行属性,努力使德性与五行规律相匹配,以证明自己的政权是顺应天命。为了证明天命,还经常虚构或者伪造种种祥瑞之兆和神奇征象。
按照“五行相克”理论,有人断言黄帝曾碰见过一条十几丈长的大蚯蚓,而蚯蚓属土,所以黄帝是土德;
大禹曾碰到过青龙,青是木色,木又克土,所以夏朝是木德;
商朝是金德,金克木,尚白;
周朝是火德,火克金,尚赤;
秦朝是水德,水克火,尚黑。
到了汉朝,汉高祖刘邦不承认秦朝,从周朝的火德直接跳到水德,尚黑。到汉武帝时候,武帝觉得跳过秦朝的做法欠妥,改水德为土德,尚黄。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认为朝代更替所遵循的规律是“五行相生”,而不是“五行相克”。
伏羲:钻木取火,应为木德;
炎帝:接续伏羲,木生火,为火德;
黄帝:接续炎帝,火生土,为土德;
少昊:接续黄帝,土生金,为金德;
颛顼:接续少昊,金生水,为水德;
帝喾又归于木德;唐尧为火德;虞舜为土德;夏禹为金德;商朝为水德;周朝为木德;秦朝忽略不计,汉朝直接承继周朝,木生火,所以,汉朝应该是火德。
刘向、刘歆的颠覆性论点起初并不被西汉朝廷所接受,但到了新朝,王莽的政权得自“禅让”,他非常认可“相生说”,就接受了汉朝属火德的论断,自己的新朝则是火生土,属土德。
到了东汉,汉武帝刘秀也认可“相生说”的原理,接受了“汉应火德”,所以,汉朝也被称为“炎汉”。
五德始终论,虽然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