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张辽 (第2/3页)
豨于东海,历经数月,粮秣将尽,众人商议先引军而还,但张辽却向夏侯渊说:“数日以来,辽每次行于重围外时,昌豨都会特别看著我。而且其军所发矢石越来越稀少,此必是昌豨心内犹豫不定,所以才不求力战。辽希望能挑试一下他,并与之洽谈,倘若可以成功诱使昌豨下山,不是很好吗?”于是命人向昌豨说:“曹公有命,使辽为其传达。”昌豨果然下山与张辽对话。张辽便说:“曹公神武,正欲以德政怀兼四方之众,所以先依附曹公者皆能受大赏”。于是昌豨便答应投降。张辽知其肯降,于是支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并拜候其家人。昌豨见辽如此诚而无诈,心中欢喜,便随之往见曹操。曹操先遣昌豨还东海,随后训责张辽说:“莽然支身赴敌巢穴,这不是大将所为。”张辽却拜答道:“因为辽凭著明公昭著四海的威信,既奉旨以往,相信昌豨必不敢加害,所以才会这样做的。”
建安八年[公元二零三年]
从讨袁谭、袁尚,破二袁于黎阳,咸有功劳,行中坚将军。曹军攻袁尚于邺城,袁尚坚壁守叠,久攻不下。曹操纳郭嘉之计让二袁自行內斗而先还许都,使张辽与乐进攻拔阴安,迁徙其民至河南。
建安九年[公元二零四年]
曹军又再攻邺,这次终于攻破邺城,张辽奉命别巡赵国、常山,招降了缘山一带的贼众及黑山孙轻等。然后张辽又从攻袁谭。
建安十年[公元二零五年]
袁谭被斩于南皮后,又受命安抚海滨一带,征破公孙度所遣越海掠地的柳毅、与长广太守何夔合兵讨允平贼从钱等。曹操表汉帝,称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收复东莱诸县后张辽引军还邺城,亲自出迎张辽,更与辽共载一车,封辽为荡寇将军,其见任如此。(《乐进传》中称曹操表张辽升官为建安十一年,其后才有別征高干。但《武帝纪》言曹操遣乐进別征高干为十年,故《乐进传》中的建安十一年中的一字为衍文)
其后张辽复又别击荆州,平定江夏诸县,率军还屯临颍,封都亭侯。
建安十二年[公元二零七年]
其后从征袁尚于柳城前,张辽谏曰:“许都是天子的所在地,乃四方之会。今公远征塞北,若刘表遣刘备袭许,据之以号令四方,公之势去矣。”曹操策判定刘表必不能任用刘备,遂继续出征。
行军中途与敌军相遇。张辽壮气奋发,劝曹操即时赴战,曹操壮其行为,亲自把所持的麾旗授予张辽。辽遂引军突击,大破敌兵,斩单于蹋顿于阵前。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
那时候荆州尚未安定,曹操命张辽屯军于长社。军队临出发之际,军中忽有谋反者起事骚动,半夜惊乱起火,全军尽受其扰。此时张辽顾谓左右道:“不可惊动。这一定不会是全营尽反,必然是引起叛变之人,想藉此惑乱他人而已。于是传令军中,只要不是反乱者安坐勿动。而张辽则带领亲兵数十人,守立于阵中。不久情况稳定下来,军中随即擒获首谋者,并将其杀除,动乱亦告平定。
赤壁之战时曹操徙赵俨为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建安十四年[公元二零九年]
庐江陈兰、梅成占据灊、六两个县作叛,曹操于是遣于禁、臧霸等讨伐梅成,又命张辽督领张郃、牛盖等讨伐梅兰。当时梅成诈降于禁,于禁引军便还。不料梅成趁机会带其军众往投陈兰,二人转入灊山自守。灊山中有天柱山,高峻约有二十馀里,道路险狭,陈兰等众避于其上,山下进军难通。张辽意欲登山进兵,诸将皆说:“此山道路险恶,我军兵少,很难可以深入用兵。”张辽却说:“这正是所谓“一与一,只有勇者可以前进。”于是进至山下安营,起兵上山攻击,终于斩下陈兰、梅成首级,尽虏其众。曹操论诸将功劳,说:“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将军张辽功也。”于是增其邑,假节。
建安十八年[公元二一三年]
与臧霸同为征濡须口的前锋,遇上大雨,前锋大军先至,见江水增涨,敌船稍进,将士皆不安。张辽便欲退走,臧霸阻止张辽道:“主公(指曹操)明于利钝,怎会牺牲我们呢?”至明日,曹操果然发出撤军令。张辽以臧霸之言告诉曹操,曹操对臧霸加以赞扬,拜为扬威将军,假节。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孙权都督公孙阳。
曹操征孙权而还时,任命张辽与乐进、李典等部领七千馀人马屯守于合肥。(《通鉴》虽认为是十四年,但《水经·河水注》引郭缘生《述征记》指出曹操征韩遂、马超时,道东原上,有李典营。李典之前从征关中;乐进破刘备置的讨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应该就是刘备于十七年所讲的青泥之战;所以应该是十八年征孙权还后才留他们三人屯合肥)
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
孙权大将吕蒙奇袭攻下卢江的皖城,张辽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无奈被迫退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