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964章:冒天下之大不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964章:冒天下之大不韪 (第2/3页)

观飞惊……?“就彻底记不住了,磕磕绊绊了几句,便一脸愧疚之色……?”

    杨峥看他模样,轻轻一笑,适当的提醒了一句‘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那太监登时面色一喜,高声诵读了起来,整篇《千字文》背得勉勉强强,但杨峥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记忆力极好,合上书本给他细细讲解了一番,那太监才一脸诚惶诚恐的退了下去。

    不多时又一个太监上前,起初几句还算勉强,待过了一半后,便红着脸不肯声了,杨峥看他一脸的羞愧,忙安慰道:“你能在这么短的功夫,记住这么多,已经很不错了,还差二十八句,再去诵读几遍,便可背出来了!”

    那太监本以为杨峥少不了要呵斥几句,听如此温柔,惊愕之余,面露喜色,用力点了点头道:“老师请放心,学生一定好好诵读的!”

    杨峥摆了摆手,那太监恭敬的从案台上拿起课本,然后弓着身子退到了一丈外,恭恭敬敬的自己座位上,继续诵读《千字文》而刚才那个太监背诵完毕后,并不在诵读《千字文》,而是从怀里摸出一本《论语》来,诵读了几句,便结结巴巴起来,杨峥有些意外,本以为这些太监跟前世一样,今日诵读什么,明日再诵读什么,所以他今日也只准备了《千字文》可一看人家太监竟诵读《论语》起来,一时颇有计划被打乱的感觉,其实私塾这是杨峥不太古人的教育方法,相对于前世,古人的教育才算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比如同时十来个学生,不但可以分别按不同程度读不同种类的书,比如三个读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这类书的,两个读《论语》的,两个读《孟子》的,三个读《诗经》的,两个读《左传》的……都可以同在一个老师的教导下、一个房间**同高声朗读。同时同读一种书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按他们不同的智慧,不同的记忆力,理解力分别读不同数量、不同进度的内容。一般都以“句数”计算,即每天老师大体规定读多少句生书。当时读的书,都是没有标点的。老师教学生读生书时,用朱红毛笔点一短句,领读一遍,学生读一遍,到一完整句时,画一圈。如《论语》开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老师在“子曰”边点一小点,领读“子曰”,学生也跟“子曰”,然后点读“学而时习之”,然后圈读“不亦悦乎”,学生均跟着照读。这就是老师教学生读书,也就是所谓句、逗之学。一般人如此读书,皇子也如此读书,在这种环境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利用休息的时间、走神的时间、玩的时间来潜移默化地学习,利用潜意识学习,利用预习,利用量的积累所产生的加速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四书五经,这不得所是一种教育智慧。

    就在杨峥走神的时候,又有两个太监来背诵千字文,杨峥细细凝听,然后一一讲解,整个上午就在听千字文,讲解千字文中度过,等二十几个太监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千字文,这一堂课算是结束了,杨峥拖着有些疲惫的步伐走出了学堂,早在门外等候的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