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章:下笔如神 (第2/3页)
一个人的才学多不多,与他是不是帝王并不没多大关系,只需有强大的克制力,国家与个人才情一样可以大放光彩。
杨峥一时想得入了神,不知不觉竟到了书几旁,听得一声清爽的咳嗽,他才回过神来,不及细看,倒头便拜,朗声道:“微臣杨峥见过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书几旁的朱瞻基却仿佛没听见一般,只是盯着自己书几旁,皱眉凝神了片刻,缓缓落笔。
好一会儿,朱瞻基才轻声道:“起来吧?“
杨峥道了声谢,站了起来,这才大胆扫了几眼,见那书桌上已经铺好了纸上,一些大小不一的湖笔都挂在了前方,一枝毛笔染上了漆黑的墨汁,搁在了砚中,另一只浸泡的湖笔则被朱瞻基握在手中,笔墨浓厚,看样子是要大手笔。
杨峥不敢说话,垂首在一旁,目光在那些笔墨纸砚上,笔锋尖如锥状,笔锋撮平后,齐如刀切,笔头圆浑饱满;笔锋挺立,富有弹性,这一定是湖州善琏的纯毫,纸是宣州的宣纸了,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落光润,冠于一时。这墨看样子是辰州松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只是不知这砚是什么砚呢,很快他就发现了端倪,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定是歙州(今歙县)的龙尾山的“歙砚“了,杨峥一一扫了一遍,到最后眼里开始泛起了光芒,光是这笔墨纸砚,若是能带回前世,不知要卖出多少钱来?心里正暗自惊讶自己我错的心思,目光却没有半分的停留,很快就被墙上的一幅字帖给吸引了,他前世习练不少书法名家,对一些字帖还是有些认知能力,《蜀素帖》三个龙飞凤舞的金色大字,他一眼便认了出来,这《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卷中数诗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杨峥没想到在这里能看到这等世间难觅的传世法贴,他震惊之余,竟忘记了朱瞻基的所在,目光死死的盯着书帖细细观摩了起来,手指甚至在右侧的大腿上暗暗临摹了起来,也不知过了多久,只听得一声轻轻咳嗽,他才恍然醒悟,自己这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