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723 第七百二十三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723 第七百二十三章 (第2/3页)

:“论人口,倒是我们安义县最多。”

    苏澄看了看地图,指道:“安义县是在这里不是?”

    “不错。”

    苏澄动了动眉头:“离南昌府好近。”她正色道,“若如此,晚生建议,放弃安义县。”

    苏韬问她:“什么缘故?”

    苏澄拱了拱手道:“苏大人到任后,南昌城显见是要大扩建的。我到过平安州和台湾岛,这两处都经历过大扩建——除去富贵人家、古迹、要紧的街道和寺庙道观,寻常百姓的房屋几乎全都拆掉重建了;城市地盘也往外扩了好几圈。书上说这叫做城市化的必然蜕变。安义县离南昌城最近,后续数年必也是最早改建之处。我敢说,纵然不决堤,四五年之后那儿的房屋得重建大半。”

    熊先生皱眉道:“那是四五年之后,现在呢?”

    苏澄道:“灾民先安置于城郊。飞鸿山有那么大的道观,但凡米粮足够,可以安置很多人了。而且他们既然近,迁移出来也便宜。再说,让土匪糟蹋了这么十来年,能有多少人口?旧年还刚遭过灾。”

    熊先生思忖半日,苦笑道:“比起十几年前,当真人口不多,田地也荒的厉害。”

    苏澄又道:“江西道路不便利。除去几条大官道,别处都不大好走。眼下水已涨起来了。好歹南昌府已买足了粮食。日后洪水褪去,离得近的在难民营多住些日子也供得起。离得远的、道路不便的,回去之后才发觉屋舍全垮、牲畜皆无,怕是难找口粮的。”

    熊先生惊异道:“大人,听闻南昌府的官仓早已空了,何时又有了粮食?”

    苏韬微笑道:“从吴国和岭南买的。”

    熊先生立时问道:“可供多少人吃多久?”

    苏韬道:“应付这次水灾绰绰有余。水灾过后再买去便是,此事不用忧心。”

    熊先生道:“若如此,水灾过后不如就以灾民为河工,让他们修缮堤坝,比四处去征集民夫的好。别处民夫就让他们好生种地,今年得个好收成,明年又不愁粮食了。”

    苏韬含笑道:“本官亦有此意。”

    熊先生呵呵笑着抚掌,乃向苏澄问她所知的治水法子。苏澄又没治过水,还是早年在京城时听贾琮说起过,便转述起来。末了道:“江西还没有得用的水泥厂。我因想着这几年郊外少不得要兴建厂房,已从岭南买了许多,正好可挪去修堤。”

    苏韬点点头。又凝视地图良久,道:“务必出动兵士。”

    苏澄张望两眼:“怎么没请李总兵过来?”

    苏韬道:“他与杨大人都在郊外练兵,本官已打发人请去了。”

    苏澄抿了下嘴:“兵士没学过修堤吧。临时学来得及么?”

    熊先生瞧了她一眼:“张大官人仿佛有话说。”

    苏澄道:“兵痞子兵痞子,当兵的多有痞子。让人家去修堤,给赏钱当然会干,只是未必瞧得上修堤这份活计。谁去教他们呢?老河工?他们肯听么?”

    苏韬问道:“你有主意没有?”

    苏澄笑道:“苏大人不是从工部请来了什么水部郎中?不如就请几位老河工当水部郎中如何?”

    苏韬皱眉:“本官不过区区知府,哪里能请谁做工部的郎中?”

    苏澄瘪嘴:“我没说工部请。”

    苏韬依然不明其意思。倒是熊先生睁大了眼,半晌才说:“张大官人好大的胆子。”苏澄嫣然一笑。熊先生乃向苏韬道,“张大官人之意是,以河工充作工部来的水部郎中。”

    苏澄道:“给他们做几身衣裳,仿照水部郎中的官袍做,但做得并不一样,如此也不算是假冒朝廷官员。横竖兵痞子也认不出水部郎中应当穿什么官袍。再说,人家本来就是治水的河工,说他们是水部的人也没错。”

    苏韬方正,从不曾想过仿冒朝廷官员这等事,登时皱起眉头。倒是熊先生在旁劝道:“不过是诓骗几个兵卒罢了。”苏澄自是瞧出她老子犹豫,张了张嘴,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