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 江淮盐商 (第2/3页)
就很容易看出来了。”
熊倜很自然地就把目光投向了水芙蓉。
水芙蓉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懂得如何用她的魅力把自己喜欢的男人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
其实不只是熊倜,大家都把目光看向她。
她微微一笑,继续把她爷爷当年分析的原因说了出来。
和宋朝相比,明朝实际人口比北宋增加一倍,盐产量也增加一倍。
正常来说本该得到的1328万两白银的盐税,只能收上来十分之一,而零售价一斤盐三钱白银,6亿斤就是一亿八千万两白银。
除了给盐户微不足道的补偿,朝廷应该抽税1328万两,其余一亿六千万两白银的盐税流失,估计有盐商得到,有各级官员、军队腐败而雁过拔毛。
北宋时人口6000万,盐产量不会超过6亿斤,其中最重要的盐产地是两淮流域,盐城、泰州一代的盐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左右,这样淮盐一年产量90万引略多一点。
北宋一年的盐产量大约就是3亿斤,每人每年5斤盐的消耗,比现在低一半,主要是因为盐价贵,吃的省,还有私盐的冲击。
宋朝朝廷把盐引卖给盐商,一引6贯钱,可得盐税1200万贯每年,有时朝廷会滥发盐引,还会多得盐税,但这样盐商会提高盐价,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水芙蓉说到这又叹了口气,说:“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爷爷说一句话‘吃盐比吃米还贵’,现在仔细想来,就是这些原因。”
逍遥子听到水芙蓉这样说,询问夏芸:“魔女,你可有打听到盐价如何?”
夏芸急忙说:“师父,我刚才打听了盐价,现在一斤盐是三钱白银。”
“啊!这么多银子。”熊倜大喊道。
水芙蓉又叹息道:“北宋一斤盐120文,现在一斤盐据说三钱白银,折合360文钱,现在的盐价比北宋高三倍。”
逍遥子听了大家的分析,想想说:“现在的问题就是盐税为什么流失这么多?”
“我看此事没有那么简单。”水芙蓉绷紧脸上每一根的神经,“盐从生产出来到落到老百姓手上,经过了多少人的手,一层扣一点,到百姓手上那就是天价!”
“所以,我们就要查!”夏芸坚定地说,“一定要查清楚盐税是怎么流失的?”
“问题是,我们怎么查?”熊倜仔细地问道。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盐商到底从这里面赚了多少钱?”逍遥子继续说。
“然后再查他们是怎么偷税的?”夏芸接着把话说下去。
“不过,你们不觉得很奇怪吗?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贩卖私盐?”熊倜补充道,“这也是一个问题。”
熊倜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喜欢抓这件事情的漏洞。
“我觉得,我们要查三个地方,百姓,盐商,官府。”熊倜脑海里一下就冒出了清晰地线索,“师父,我是这样想的。”
熊倜打算兵分三路,逍遥子与欧阳莹装扮成老百姓,跟老百姓打听清楚,老百姓买盐的价格是多少?都从哪些小商铺的手里能买到盐?这些小商铺有哪些进贷渠道。
自己和夏芸去查官府每年到底收上来多少税,实际上交给了朝廷多少,他们私藏了多少。
水芙蓉就装作去买盐的商人,查看一下商人从中赚了几成。买给百姓的价格是多少,实际是多少。
水芙蓉一听他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