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二十五章 中心工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二十五章 中心工作 (第2/3页)

里得到暗示,他不想成为胡奎的替罪羊,于是也采取“拖”字诀。

    自从审计与评估小组进驻雨神摩托公司,董卓就派自己的亲信日夜陪伴着这个小组的成员。但小组成员出发前重温了保密原则和工作纪律,他们知道这次任务的艰巨,每个人都丝毫不敢松懈。

    董卓从他的亲信口中得知审计与评估小组注意到库存的问题,他着急了,连夜奔向蓉城。

    安平市最近也有中心工作,那就是工业园的建设。从红杉镇参观回来,陈道之心里很憋气:红杉镇是贫困县里的穷山沟,他们竟然能建设如此规模的工业园。而安平市作为泉湖市所属九个县、市中最发达的县级市,难道还比不过红杉镇,普天下也找不出这样的道理。

    陈道之花大价钱请来蓉城规划设计院的首席规划师,他要高水平、高起点地规划,计划在安平市建设一个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至少十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要超过五百亿。他要让雨神县的人看看,什么才是大手笔、什么才叫跨越式发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八字还没有一撇,陈道之就拨出八百万元的专项资金,成立了副处级的“安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莫皎本来不同意陈道之的做法,但陈道之专程跑了趟蓉城,将他的宏伟计划向胡奎做了专题报告。

    胡奎是从事党务工作出身,对经济建设远不如邓钊,就连他的前任阳名超,胡奎也甘拜下风。红杉镇就是阳名超的联系点,在省委、省政府未投资分文的情况下,红杉镇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在华夏高层无人不知,令胡奎羡慕不已:为什么自己就没有这样的机遇呢?

    当陈道之向他汇报之后,胡奎找到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他亲自向莫皎做出指示:安平经济开发区是自己的联系点,希望泉湖市委全方位支持,不能拖安平经开区的后腿。

    莫皎当然不会为一个副处级单位的审批与省委书记闹别扭,在胡奎明确指示的第二天,莫皎就通知市编委与市委组织部门,做好机构设置与干部配备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走完该走的程序。

    半年时间过去了,蓉城首席规划师在极度为难之下,不得已撤了回去。

    原来在安平市内部,市委、市政府都同意成立经开区,但很快形成了两派意见:以何正阳为首的壶山派,主要支持者是政府的各位副市长,市委的宣传部长沈平也支持何正阳;以党群副书记陈灿为首的泉湖派,主要支持者市委常委,包括常务副市长欧舟。

    安平的地势很特殊:北面离城不足十公里是陡峭的壶山,陈青云的别墅就在东北面的壶山脚下;西面是凤仙河,河对面是壶山的余脉,再远处有大片的农田,但那是通向x省方向,没有任何发展价值;南面地势平缓,再过去则是烈炎山脉,也没有发展的价值;东面是与雨神县搭界的方向,属于湖区,是个山区内的小平原。

    翻过壶山,与蓉城市区仅四五十公里的路,壶山机场就在蓉安公路的中间位置。蓉城至机场已经修建了机场高速。从机场到蓉城,仅十多分钟的路程。也就是说,只要翻过壶山,距离蓉城只有几十分钟的里程。

    蓉安公路两侧,全部是红壤地带,只有少量的农田。山势不高,也没有成片的林木,土地征用成本很低,但建设时土方量却不小。

    何正阳坚持沿壶山东侧建设经济开发区,这样可以在蓉城的辐射下,经开区能够快速发展;而陈灿主张在市区东面建设经济开发区,这样可以带动城市建设,使安平市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设成为中等城市。

    两派意见相持,规划师修改了几稿之后,终于不耐烦了,扔下安平经开区的规划业务,回蓉城去了。

    陈道之对这两派意见也难以取舍:将安平市建设成为中等城市,是他多年的梦想,但面临的难题,是经开区有可能成为纸上谈兵;将经开区沿蓉安公路建设,确实可以受到蓉城经济的影响,经开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初具规模,但对安平主城区却没有什么带动作用。

    直到规划师离开安平,陈道之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拖得太久了,如果到年底没拿不出安平经济开发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