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七章 代价 (第2/3页)
局面。
“是了,大明没有党,这就是最大的区别,将这个去掉,便是最完美的制度,司法,行政分离,互不干涉,各行其是。”朱由校喃喃自语。
“既然如此,那内阁就下文,将这些改回来吧,今后刑部负责监狱,警部负责侦查,中间的监督督促审核以及最后的判案都交给都察院和大理寺,地方不得插手。”想通后,朱由校眉头展开,断然下令。
“是,陛下。那那些做的有些.”徐光启有些不确定的问道。
“暂且放过,以观后效吧,毕竟是朕的错,不能让别人买单。”
“是,陛下,只是,这样一来,老臣发现,还有一处不妥。”徐光启又提出了一项自己的看法,让朱由校心下微微有些吃惊。
“徐阁老,你今天是有备而来啊”
“陛下误会了,只是老臣连日来的工作,发现了些许不妥之处,陛下纵然学究天人,但难免也有百密一疏地方,有所缺漏在所难免。”徐光启谦虚道。
“说吧,哪里不妥,今日你我君臣二人好好论道论道。”朱由校坐直了身体,神情庄重。
“是这样的,陛下,这大理寺审判,毕竟审判者也是官员,若是受到其他的影响,审判不公正怎么办”徐光启目光灼灼的问道,他也是一脸的严肃,这可是国家大政的制定,一旦确定后,可是要运行上百年的。
“咦徐阁老,以前不也是县令审理一县诉讼么,缘何如今才发现这个问题”朱由校奇怪的问道。
“以前不是没有对比么,如今看了陛下的诉讼制度,顿觉以前实在是太粗陋了,故而本着尽善尽美的态度,老臣就发现了些许漏洞。”徐光启毫不在意的笑道。“而且,这次县令檀越当中,老臣也发现了这样的案例,有地方官左右大理寺的审判,故而有此一问。”
“这样啊徐阁老的态度,朕很佩服啊”朱由校解了心中疑惑,也不在耽搁,抛出了自己的想法,“不若引入陪审团制度,如何”
当下,他就细细的讲解开来,“每当大理寺开庭审理时,从当地有名望之人种,选取二十四人,作为陪审团,参与大理寺的审判。陪审团成员可以是老师、商人、农民、以及经制吏等等。由其参与全过程,然后监督法官审理是否公正,是否合乎程序。”
相较于美国的陪审团,朱由校设立的制度权利并没有这么大,只是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在审判明显不公正,量刑极度不合适时,有权要求其重审。当然,重审最多三次,若还是不合,则陪审团解散,更换法官审判,其结果为最终结果。
“当然,特殊情况下,陪审团也可以不设,只需要当地的县令、大理寺卿和都御史同意即可。”最后,朱由校又补充了一句。
“陛下智慧,老臣佩服。”徐光启拱拱手,再无话说。这项制度,既兼顾了公平公正,还保证了大明官府的权威性,虽然看起来有些两不靠,但在这个时代来说,却是十分先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