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一章 大时代下的小民5 (第2/3页)
,若是以前就是这样的政策,说不定自己的孩子就不会死了。
朝鲜的耕地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且由于地处北方,故而只能种一季,而以此时的农耕技术来看,亩产也不过才三百斤到四百斤左右,五亩地一年下来抄不到两千斤,现代的话,一个人的食量小,也就两斤米左右,古代少油和肉,多吃点也不过三斤,一年下来也才千斤左右的样子,这样产出还能剩下不少。
而且,现在的土地政策是有了人头就分地,不会少了某个人的土地,哪怕他是个婴儿。如此一来,只要这个政策实行下去,农村基本上是不会有饿死人的情况了,当然,天灾除外。
也怪不得这些年纪大些的佃农心生激动乃至哭泣了,这是德政啊。就想后世的土改,哪怕曾经是地主家的后代,在讨论起这件事来,也是认为这是必须做的工作,是善政。从没有人诋毁这样的政策。
而此时朱由校的所做作为也是如此,纵然当时那些地主有着阵痛和不舍,乃至反抗,但这是大政,善政,是必须要进行的。
大明百姓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只要解决了耕地的问题,那么最基本的稳定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只要不管他做什么,都不需要考虑国内能不能承受的住的问题。反正他不征发劳役,一切以政府财政收入来推动,有钱做,没钱借钱做。
就像是现代,从来每个哪个政府会有什么民力使用过度的问题,只要政府有钱,什么和不好做。而有这样问题的,都是有着劳役制度,白白使用民间的劳动力。
“愿陛下的荣光保佑吾等。”
等到佃农们性情平复,从地上起身后,那位中年道长又笑眯眯的跑出来,念了一句。
“贫道是小石山上天帝观的观主,宣扬的便是昊天上帝的荣光,也就是当今陛下的荣光,如今各位受到陛下恩泽,不妨多来天帝观走动走动,上上香,听贫道念念经,让陛下的智慧指引尔等前进。”
道长笑眯眯的说道,不等佃农们有什么反应,他又回到了自己原来的位置,手上仍然捧着那本原道圣训。
“去,一定去,到时候好好听道长将将陛下的事迹。”佃农们纷纷嚷嚷着,表示一定会光顾道观。
其实,这种突如其来的幸运,让他们自己心底也有些发虚,和中原历来就有底层农民起义造反的传统不同,朝鲜并没有这些,能够造反的,都是有名有姓的会说汉语的上层人士,和他们关系不大。
因而均分田地这种事情,他们看来简直是天上掉馅饼,而且砸到了自己的头上,纵然确认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他们心底也不踏实,如今有了陛下在世神位作为寄托,让人相信这是当今陛下的恩赐,恩赐,这样他们会踏实很多。
就好比一个虚幻的梦一样,神的赏赐,让这个梦变成了真实的,这总比某位皇帝想要改革然后均分田地来的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看到这情形,道长满意的点头,然后便不再言语。
“好了,都安静。”儒生长官一压手,让所有佃农都保持安静。分田地之后,他的威望高了很多,故而一开口,佃农们纷纷住嘴,等着他发话。
“大家兴奋我能理解,不过今天还有最后一项事物,那就是选出村长,村长选出来之后,才能给大家分田地。”
村长的选择虽然不是直接分地,但涉及到了后续分地的过程,故而佃农们都支棱其耳朵来,认真的听着。
“在场的诸位有三百一十三人,村长将从你们中间选出来,支持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