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知身境 (第2/3页)
第一重神霄天、第二重青霄天、第三重碧霄天、第四重丹霄天、第五重景霄天、第重玉霄天、第七重振霄天、第八重紫霄天、第重太霄天,跟重灵天一一对应。但是这其好像没有一层叫做知身境的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渊无咎心思十分细密,见他露出疑惑之色,不登陆正开口询问,便详详细细将何为知身境解释了一遍。
原来,因为修行界修行人所修的法诀种类繁多。修持的方式也千差万别,修行人对每一种法诀对于所达到的层层境界的定名和分类往往截然不同,互相之间很难比较。而且每个门派对于自身的法诀也绝不会轻易外传。
因此,修行人自有一套衡量每个修行人境界高低的标准,不问其所修法诀之境界超脱之妙。纯粹以神通划分,将修行境界分由低到高为层,分别叫做知身境、知心境、知道境,知命境、知天境、脱天境。
其除了脱天境内更细分为诸物不及、诸法不及、诸缘不及三个境界外,其余每一个境界都只有小成和大成的分别,入了该境界便是小成,而处于该境界的巅峰,即将突破,便是大成。
所谓知身境,并不是修行界哪一部法诀所要经历的境界,而是一种修行人对修为境界高低的一种衡量。修行界的修行人,即以此来划定修行境界的高低。
知身知身,顾名思义,意思便是其知止于自身。
如何算是入了知身境呢?
这就体现了佛道修行方法的不同了。在道门的修行之,视身为患,称肉身为患身,觉得人的肉身之有许多缺陷,例如先天五脏之气衰弱、后天肉身有损或者藏有病灶等等。所以道门的修行,往往先是从去掉这些肉身缺陷开始的,首先就是要察知体内一切状况,所以第一步正是元神化现,入内观真。例如天宗以小炼形和入真诀让记名弟打下基础,正因此故。
就以陆正来说,他已经元神化显,自然已入了知身境。而且他还能够以神识察知自己体内的一切情况,达到了元气循经的境界。因而他对自己肉身的了解是远远超出一个人间的凡人的,所以他才能如此顺利地将那两名记名弟的骨头接好。
但是佛门却不然,佛门修行往往视身如幻,称肉身为幻身,乃是四大假合而成,不过是天地之间的形气偶然变化而成,乃是一包裹脓血的臭皮囊。所以佛门的修持法门,往往以种种静观之法。观身成空,而不会去察知肉身种种变化。
那岂不是不能说佛门之人是知身境吗?
事实并不如此,因为佛门观身是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知身。而其实不管佛门之人修行何种法诀。不管是否如道门之人一样化显元神,察知肉身,只要是神通所及尚不出一身之外,那就是在知身境。
而所谓的知身大成,便是修行人即将突破知身境,进入知心境。但是什么是知心境。渊无咎却没有继续多说。不仅如此除了知身境,往后的每一个境界,渊无咎都只是提及了名称而已,并不解说。
陆正听完这些,还是有些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