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九章 谋取甘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十九章 谋取甘州 (第1/3页)

    蒋介石和张学良都在满忙于清点接受丰硕的战果,一直到131年3月,还没有任何势力把目光投到察哈尔北部的康保县。也没有人会想到在如此一个穷乡僻壤之地,有人在这里悄悄地用地方保安团的名义,练了一支兵力严重超编几乎达到一个军的精锐之师。

    康保县并非什么战略要地,而且是有名的贫困县,就连国民政府的县府官员,平时都不基本呆在县城,而是跑到远在三百五十公里以外的北平享受。这为孙震和庄宇欺上眶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最主要的,是原西北军各部,在冯玉祥失势下野后,在蒋介石的分化收买下,纷纷自立门户,有时甚至为抢一县一镇都不惜拼个你死我活。

    正是基于这种混乱的局面,而蒋介石这个时候还没做好整编全**队重新编定番号的准备,孙震这支中队才没引起关注,在夹缝中得以休整养息。

    尽管要养活这支近三万人的精兵,李若风每月都需要投入近五十万大洋的军饷及日常训练所需的花费。但李若风显然甘之如饴,因为他知道有了这支部队,所有的投入在打下新疆之后,都会有百倍以上的回报。

    当然,这世上也没有不透风的墙。李若风也不指望能永远瞒下去。

    他现在需要的是找一个适合的契机,切入到当前西北各路诸侯的混中去,为挺进新疆找到出师之名。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整合,属于李氏家族的有生力量更上层楼,且全部都在李若风的掌控之中。

    这个机会在130年底,马仲英在甘肃突然挥兵攻取甘州(今张掖),并收编部队成立甘宁青联军,自任总司令这一局面出现后,终于来临。

    由于李若风之前一直让李承啸盯着在北平落魄的马仲英,刻意结交,四通商社早已获得了马仲英的好感,双方搭成了秘密协议。

    马仲英回师甘肃,李承啸大力提供的军饷武器有着极大的催化作用。

    在马仲英前脚离开北平后,李若风并电令孙震和庄宇,除留下一个补充团留守康保,其余部队迅速化整为零,分散向甘州附近集结。

    后勤方面的工作,全部交由四通商社的庞大运力来承担。

    到131年年初,马仲英已拿下甘州的所有权,并肃清反抗势力残部,以甘宁青联军总司令自居。而这时的马仲英也充份显示了其才干,年仅22岁的他,知人善用。一边整顿军务,一面开始招贤纳士,励精图治。

    此番如此顺利的得已东山再起,马仲英更加雄心勃勃。各方牛鬼蛇神,风云际会,齐聚张掖。很多闻风而来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受国民党迫害或受**派遣来的进步青年纷纷而至,如担任师部政训主任的杨波清、参谋苏继善、秘书邬逸民;甚至还有几个远道而来的外国人,如土耳其人凯末尔。

    这么多不同派别不同主义的人聚集在马仲英身边似乎有些滑稽,许多投奔马仲英者都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其中他的顾问兼秘书长、留苏学生张雅韶为最。

    张雅韶和马仲英同为甘肃人,是漳县盐井乡人氏。122年考入北京民国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和北京朝阳大学同学胡廷珍关系密切,胡廷珍是甘肃河州人,追随李大钊,在北平同学中影响很大。在胡廷珍的介绍下,张雅韶加入**。民国大学毕业后,张雅韶由**地下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当他于128年从苏联回国时,北京正处在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之中,地下党组织屡遭破坏,胡廷珍去向不明,而他的名字,被列入国民党通缉名单之中。

    张雅韶隐名埋名,先后在北京“甘肃南馆”、河南武原等地躲藏。不久经胡廷珍的河州同学李翰园介绍,参加马鸿逵11军,在马部任教导团政治教官。因为李翰园在北平上学期间,与胡廷珍关系很好,也加入**,所以和张雅韶是熟悉的,当时李翰园在马鸿逵部担任参谋处长。

    马仲英现在浑然不知他是在“引狼入室”。

    甘州,即今张掖,西汉时设置郡,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是中原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要冲。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民风淳朴,水草丰美,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的美誉。

    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绿洲景象。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茂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