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混水摸鱼 (第3/3页)
势看,时机已经成熟,应即积极准备进攻。他们对此次大举讨蒋信心很强。阎到郑州的第二天,即在郑州之碧沙岗烈士祠召开军事会议,对整个作战方略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具体的部署:
以徐州、武汉为第一期作战目标,分由津浦、陇海、平汉三路进攻。津浦路由第三方面军担任,以徐州为目标采取攻势;
陇海、平汉两路,因第二方面军由西北东调,集中需时,暂时采取攻势防御。陇海线以第三方面军为主力,孙殿英、万选才、刘茂恩、刘春荣等部及石友三之一部均归第三方面军前敌总指挥徐永昌直接指挥调遣;
平汉线以第二方面军为主力,由樊钟秀部配合作战。在平汉路以东,陇海路以南的三角地带,设防于兰封、木巳县、扶沟、许昌之线。以第二方面军第四、五两路军约十万兵力为机动预备队,控制在通许、尉氏、郑州、洛阳等处,以策应各方。
蒋系中央军主力如进攻津浦线,这支军队即长驱蚌埠,以威胁蒋系中央军后路;如蒋系中央军主力由平汉线进攻,这支军队即转向武胜关,策应两路正面部队,以转移攻势。计议既定,阎即加委鹿钟麟为二、三方面军前敌总司令,徐永昌为副总司令,以便统一指挥。
整个战局的形势是:陇海线位置在全局的中央,津浦、平汉是它的左右两翼。因此,双方都把主要兵力使用在陇海线方面,因为这一方面的得失胜负,对整个战局将会发生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场大战中,蒋介石使用在这一方面的部队,如刘峙、顾祝同、陈继承、蒋鼎文、熊式辉、王均、杨胜治、陈诚、卫立煌、叶开鑫、秦庆霖、张砺生、张治中、冯轶裴等部,都是蒋的精锐部队。
阎、冯使用在这一方面的部队,有晋绥军的孙楚、杨效欧、关福安三个军及优势的炮兵部队;有西北军的孙良诚、宋哲元、孙连仲、吉鸿昌等部及郑大章的骑兵集团,也都是战斗力相当强的队伍。
所不同的是,蒋介石掌握了铁路和航运的交通线,军运迅速,在短时期内即可调动和集中大部兵力于战场,粮秣弹药的补给也很便捷,且士兵无长途跋涉之劳,可以保持饱满的精力。西北军就不然,在发动反蒋战争的开始,除孙良诚、宋哲元、庞炳勋等部分布在关中平原,距陇海路较近,比较容易东调外,驻在陕南的张维玺、刘汝明部,就需要经过山岳地带,而且受到襄樊一带蒋系中央军的牵制。至于远在甘、宁、青的孙连仲部,全靠徒步行军,就更需要较多的时间。这都是远远比不上蒋系中央军的。
从五月上旬开始,阎冯联军以石友三为左路,由考城向菏泽、定陶搜索前进;以万选才为中路,孙殿英为右路,分别由归德、亳州向砀山、徐州搜索前进。徐永昌、杨爱源(他们是第三方面军的前敌总、副司令,在陇海线作战归冯玉祥、鹿钟麟节制指挥)指挥的三个军及炮兵部队开到陇海线之后,徐即设司令部于兰封,并以大部兵力策应万、孙两部。
五月十一日,双方开始大规模的接触。因蒋系中央军来势甚猛,且有空军配合作战,激战数日,万、孙两军逐渐不支,节节后退,孙部退往亳州,万部退至归德附近。
蒋系中央军以顾祝同、陈继承、陈诚等师乘胜进攻,蒋介石于十五日亲赴马牧集督战,并以教导第一师围攻归德。
适于这时,刘茂恩(刘镇华的胞弟)因不满阎、冯而投蒋,以开会为名,诱捕万选才于宁陵,万部即陷于包围之中,归德被蒋系中央军攻破,师长万殿等被俘。其余部队由石振清指挥突围西撤,代理万选才军职。这样一个突然的变故,立即造成了军事上极大的混乱。首先是原由刘茂恩防守的宁陵、睢县入于蒋系中央军掌握。
晋军的杨效欧部(刘茂恩归杨指挥)、孙楚部都受了一定的损失,而关福安部在混乱中失去掌握,损失尤大。蒋系中央军占领归德后,其先头部队复乘胜占领归德以西的柳河车站,蒋鼎文部亦逼近木巳县,企图与蒋系中央军正面部队配合围攻兰封。
至此,退往亳州的孙殿英,遂与友军失去联系。鲁西方面的石友三部亦被陈调元部所阻,不能前进。
由于刘茂恩的投蒋,战争一开始就遭到了极大的挫折,从而打乱了预定的计划,为蒋系中央军最终获得这场四方投入近一百三十万兵力的大混战奠定了基础。
一直到九月十八号,一直游离在战局外的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东北军大举入关,为蒋系锁定了最后胜局。
想起这段历史,李若风心里不由寻思,这是不是老天爷在跟张学良开玩笑。
中原大战可以说是由张学良最后的翻盘,导致了冯、阎、白李系的失败。而时隔一年之后,同样是在九月十八号,日军发动了对东北有全面入侵,蒋介石却命令张学良不得抵抗,从而使张家多年经营毁于一旦,丢掉了整个东北。
举头三尺有神明,似乎对于叛徒而言,从来没一个人能得到好果子吃。
在李若风的指点,及李承啸的周旋下,到冯玉祥最终下野退隐亚祠,孙震的那个团总算是没被当成炮灰投进战场。相反,到大战结束,孙震前后共收编了二万四千名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兵,且没有一个有不良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