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 第二百一十六回 因势利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卷一 第二百一十六回 因势利导 (第2/3页)

仆射会不会言之太过?”

    6仁正色道:“怎么将军以为6仁是在危言耸听吗?那好吧,就让6仁向将军细说一二。”

    闭上双眼深深的吸了一口气,6仁才缓缓的睁开双眼道:“先从大势上来说。可能将军也该知道,曹、袁两家之间马上就会为争夺天下霸主而交兵大战,而对将军而言,这一场霸者之争会是谁胜谁负可以暂且不论,我们只说说战后。”

    “战后?”张绣固然是满腹狐疑,就连那边的贾诩都来了些兴趣,想听听看6仁会怎么解释这一场事。

    6仁摆出思索的姿势,手指却轻点了一下眉心激活芯片,翻到自己事先作准备好的一些资料边看边道:“豪杰并争,两雄相持,争的就是天下霸业,因此这一战不论谁胜谁负,胜的一方在战后都肯定会麾师南下袭取荆襄。因为这荆楚之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为王霸之业所必取之地,而宛城是北兵南下荆襄的大军必经之路,真到那时将军所要面对的将会是多少万的大军?”

    不说还好,一说出这话,张绣闻言可就打了个冷战。不过6仁可没给张绣喘口气的时间,而是紧接着道:“将军只有八千步骑,进无处可进,却又不早思退路而坐守于此,乃取祸之道。因为在这两雄相争之时,将军其实是因为兵少,什么都做不了,所以本意只是想在宛城静观其变,坐守中立之态,即谁都不去讨好、谁都不去得罪,但曹、袁两雄却肯定不会这么想。袁氏若胜,会怨将军在战时不为其助臂,曹公若胜……只怕正好就要找将军报几年前的仇了。”

    “这、这……”张绣的脊背上开始冒冷汗了。

    6仁继续趁胜追击:“将军,我劝你不要去指望刘景升,因为真到那时,只怕刘景升他自己都自身难保。其实以刘景升带甲十余万的实力,在两雄相争之时,他会是一个可以决定天下命运的人。若他意欲有为,大可趁两雄相争之弊而取其便,介时天下会落入谁人之手都犹未可知。只可惜啊,刘景升只是个清谈坐客,大不识时局大势,小不明争战之机,自倚其势而安坐观望之心还犹在将军之上,到时候曹、袁两氏之怨都会集于其身,他也一样的会不得中立。而且刘景升的心性一向多疑,盖善善而不能用,盖恶恶而不能去,到最后也是个会自取其祸的人而已。”

    “……”张绣沉默了一阵才道:“6仆射,请你还是把话明说了吧,你此行来宛,到底是有何意?”

    6仁笑了笑道:“将军勿急。在6仁道明来意之前,且先听一听6仁为将军所设的上、中、下三策如何?”

    “6仆射请讲!”

    6仁道:“舍弃兵马,匹马归乡;隐姓埋名,清宁度日。避开诸候之间的兵锋矛头,逍遥自在的存于世间,此为下策。因为将军声名颇盛,识将军者极多,难隐其身。况且当今之世,无兵势部曲而自保,不过数十人便可缚将军以邀功名,将军身实难安。”

    张绣望了望贾诩,贾诩则轻轻的点了点头。

    6仁接着道:“再说中策。将军尚有八千步骑,但宛城却会是日后的兵锋所指之地,实不宜久居。将军可弃宛城而走,另寻一安身立命之所,于路可钞掠为资以养军兵……不过说实话,现在的宛城四面皆为强敌,将军以流寇之姿而行只怕会举步唯艰。再者当今之天下,能够给将军立命而居的地方已经没有了几处,就算有都离宛城甚远。之所以把此策列为中策,是因为此策当中的变数很多。若走得对、走得好,将军或可以打出威名,继而傲立于世;但若是行差踏错,将军则终难逃一死。”

    张绣有些坐不住了:“6仆射所言甚是,绣受教了!那敢问这上策是?”

    6仁道:“曹、袁两雄并争,终有一方会是最后的胜者。将军身居宛城要地,于此时若择一雄而投,都将会得建功立业之机。只不过这将投之人,将军却一定要思量清楚……”

    话说到这里,张绣的脸色一沉道:“6仆射,原来你是为曹公招纳绣而至此。”

    6仁笑笑点头:“不错,这才是我真正的来意,而我刚才所说的句句都是实话。其实说那么多无非就是想告诉将军,你现在其实只有这条路可走而已。”

    张绣冷笑道:“恐未必吧?绣亦自知己终非英雄,又无军势可言,实在是难在此久支,当寻一英雄而依之。而今两雄之中,袁氏虎据河北,带甲数十万且钱粮丰盛,曹公恐难为袁氏敌手。绣以势而论,自然是当投袁氏……”

    6仁道:“将军会有这种想法到也在常理之中。不过能不能听6仁多说几句话?吾之好友郭嘉郭奉孝在与吾谈论事曾有过‘十胜十负’之论,且容6仁复述一遍——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故不摄,公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