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九十七回 同舟共“计” (第2/3页)
氏,6仁统计过田氏名下的人口总数大概是四千左右(包含家奴僮客),这对6仁来说已经不是个小数目了。可是和荀氏这种真正的世家一比起来,田氏还真是不够看的。要知道这是荀氏经过战乱破坏过与迁移之后的宗族人数,而且还没算上荀彧带去冀州的那一支!6仁草草的算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荀氏在全盛时期,只怕宗族人口的总数过了两万——这才是真正的一流大世家!
扯远了,就此打住。荀攸派出宗族子弟去应慕屯田的目的有二。第一是不做门面功夫,而是借这件事来表示荀氏是真正而彻底的支持曹操,第二则有那么点抢“第一桶金”的味道。其具体表现在荀氏第一个支持了曹操的屯田并派出了宗族子弟去屯田的话,那么回过头来6仁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最先慕集到的民众优先安排着借耕荀氏的土地。
前面也说过,许、颍一带世家豪族的人丁数量因战乱而锐减,空有大把的田地却无人耕种。与其任其荒废下去,还不如借给官府耕种然后轻轻松松的赚取那两成的收入。反正荀氏田产多,真正担心的反而是没人去种。如果官府能派人来耕作,收入虽然会少上一点,但也比颗粒无收要强上几倍是不是?而这种有些近似于“无本生意”且“薄利多销”的帐,荀攸这种精明人又哪里会算不出来?总之一句话,荀攸这也是想变相的“抢夺劳动力”。
而这样做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不会被人说成是6仁在“以权谋私”……谁让其他的豪族反应那么慢?人家荀氏最先支持屯田制,又最先同意借田地给官府屯田,官府当然要优先照顾荀氏是不是呢?等你们这些不识相的豪族反应过来的时候嘛,嘿嘿,6仁这里的屯田百姓诂计也慕足了,新田也开垦够了。再想让6仁派人去借耕你们的田?哼哼,对不起,老子没有多余的人丁劳力去耕,你们这些豪族就自个儿想办法吧!
再转回荀氏这里,6仁与荀氏之间又可以借官府“怕荀氏反悔”的名义一口气多借耕个五年六年的,再由官方正式公开这黄简(纸当时还不盛行)黑字的契约,其他的豪族再眼红荀氏大把大把的赚回钱粮一样得没脾气,因为荀氏可以名正言顺的凭借这个受法律保护的“借耕”期来获取大量的钱粮以恢复宗族实力,同时还可以把其他得不到耕作劳力的豪族远远的甩在后头——而这也就是荀攸心中的“荀氏中兴之计”了。
而上一回中说荀氏给6仁奉上了一份大礼,那么这份“大礼”又是什么呢?是钱帛金珠还是娇美侍婢?屁!送那个的话不就成了明着贿赂6仁,给旁人落下非议口舌了吗!?
实际上荀氏送给6仁的是足以影响到6仁在三国时代终其一生受用不尽,绝非金钱财物可比拟的级大礼,而这份大礼只有两个字——名望!
其实荀氏也是必须得这样做。当日夜谈,6仁与荀攸只是初步完成了“荀氏中兴之计”,所谓的“初步”就是指全盘计划都是围绕着荀氏所展开的。主要是当时的时间太短,6仁又不是一个成功的政客,只是觉得只要把荀氏搞定也就行了,其他方面的事6仁没有去考虑过……
当然这也和6仁准备再混个三、四年就能闪人了的心态有关。毕竟种地本身就是一件很费时的事,按6仁的推算,至少也得要两次秋收的辉煌成果才能引起豪族们的重视,这就得过去两年。而自己让曹操变成大财主,曹操也会舍不得杀他……这个至少会是五、六年。这么长的时间,6仁早就带着婉儿闪人了,什么“后遗症”之类的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