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九十五回 神棍一号 (第2/3页)
我初时觉岛上居民亦有种植五谷为食,但年年大收、岁岁丰作,全然不似中原种粟亩田石入。我惊而问之,长老问过我所知的中原耕种之后摇叹息,盖云中原五谷耕作全然不得其法。之后我便在那里向长老请教五谷耕作之术。”
曹昂恍然大悟道:“难怪6兄屯田两年,所用种稻之法与往昔大相庭径,却可得大收!”
荀攸读的书多,心中已经想起了一个传说中的地方,只是在6仁亲口说出来之前还不敢确定,于是接着问道:“此岛既如此丰饶,6校尉未何不在彼处安身定居?”
6仁故作姿态的长叹了一口气道:“游子他乡终恋家,离枝落叶欲归根……我在那里住了三年,心中却想念吴郡故土,神情恍惚间被那长老看了出来。长老见我如此,对我长叹云:君俗尘未了,强留于此间无益,可早归故里。之后赠给我一只小船,又指明了方向,我便离开了那里。不过在回来的时候,我是到了徐州琅琊郡。因身无长资,只得在徐州暂居。”
荀攸就差没从座席上蹦起来了:“那长老可曾告知过你此岛何名?”
6仁大摇其头道:“从未曾告知于我,其至在我走时还告诫于我不可向世人说出其姓名。最后还说若我有缘,日后自会相见;若已无缘,是为天命,不可强求。”
荀攸瞪着双眼坐回席上,慨然长叹道:“那6校尉可对此岛有何猜测否?”
6仁轻轻点头:“曾有腹虑,也曾向岛中居民试而探问,但终不得而知。”
“请试言之!”
6仁又深深的吸了口气才放出最后的话:“我想,我很有可能是到了传说中的东海蓬莱。”
荀攸轻轻点头道:“确有此可能。若非仙家隐世避尘,又岂有三年不告知外人此为何处之事?只是彼既不言,我等妄猜无益……真想不到6校尉竟有如此奇遇!昔秦皇与武帝派出船团寻仙未果,6校尉竟然能遇上!”
一旁的曹昂有些怀疑的道:“6兄既有此奇遇,却为何迟迟不教昂知晓?”意思其实是说你既然有这种奇遇,为什么不说出来让别人知道。
6仁再次摇头道:“昔日黄巾之乱,张角便是假借曾遇仙人授业为名蛊惑民众,最终祸国殃民,直至今日中原仍有黄巾余孽为祸乡间。于时我若妄言曾到仙家之地,岂不是在引火烧身?”简明点的意思就是我要是把这些事一说,十有**会被官府抓去给咔嚓了示众――神棍哪里是那么好当的?再说了,自己不是在“仙岛”只学会了怎么种地吗?别的本事咱可没有!
荀攸不住的点头,在他看来6仁这样才有点真正遇上过隐世仙人之人的样子,但出于怀疑的心态,荀攸还是忍不住问了几个有关农作物方面的知识。这下到好,正碰上了6仁的“强项”,于是乎针对荀攸提出的几种农作物,6仁是一条一条、一项一项的详细解说,把个荀攸给说得虽点头连连,人却如在云里雾里……其实像荀攸这种小时读书长大当官的世家子弟,对地里的农作物又能了解多少?自己所知有限,又碰上了6仁的头头是道,怀疑的心态一下子被完全打消了不说,对6仁若是夸张一点的话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惊为天人!
其实6仁如果只是胡说八道上一通的话,还不能真正打消掉荀攸的怀疑,但问题是之前6仁已经连续两年让鄄城、濮阳两地的稻谷产量大幅度的上涨,这才是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证明!是问在那个农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