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九十三回 谋定而动 (第2/3页)
当年董卓祸乱洛阳之时,荀公看出颍川之地必遭兵难,弃官归家之后带着一支族宗子弟迁居冀州避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少年了?荀公心怀故土,可是因为身担重任不可轻离,就只能让我顺路先来颍川帮他看看。若是还能寻到幸免于难的荀氏族人,荀公也好将他们并回宗族啊。”
曹昂恍然道:“原来如此!”
6仁接着道:“我自己也有点私心啊!当年的颍川书院那可是天下士子都向往的求学之地,我虽然已经没机会入院求学,但是能在书院中站上一站,螟想一下自己宛如身在书院之中用心苦读,与一班同窗仕子谈经论赋的景象,也算是能稍慰吾愿吧。”这个嘛,就有点像是现代社会中没能考上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只能站到向往的大学里假想一番图个心理安慰的学子的心态了。
对此曹昂只能不置可否的笑了笑。他知道6仁年少时只是个“流浪四方,乞食为生”的小乞丐,而在这种场合如果说错了话,只会让6仁难堪而已。当下觉得要扯开话题,想了想便问道:“那为公又是如何?”
6仁顺手拔起一根路边黄草塞到座骑的嘴里,笑了笑应答道:“我受命往许昌慕民屯田,可如濮阳田氏那样的事再生一次,而许昌与濮阳的民情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必须得去一趟颍川找寻荀氏族人。”
曹昂听了个莫明其妙,有心多问一些,只是望见6仁那若有所思的样子也不好多问,只能紧皱起眉头与6仁并肩而行。
其实6仁的话根本就未说尽。早在从濮阳动身之前,6仁就曾经专门找荀彧询问过许昌以及许昌周边的一些事,想根据实际情况为自己的许昌屯田先做些准备。从荀彧的话里6仁了解到,许昌与颍川一带的世家豪族极多,荀氏只不过是因为名声大而成为了这片区域的代表者而已。
不过荀氏宗族的确家大业大,当初荀彧带去冀州避难的只不过是直系宗族中人数较多的一支罢了。另外还有一支规模小些的由求来蜀郡太守一职的荀攸带领,本意是想迁入蜀地另起枝叶,但因为道路不通而停留在了荆州。就在濮阳秋收的不久前荀彧收到了荀攸的来信,说荀攸已经带领他那一支的族人返回了颍川暂居,并询问荀彧是否能妥善安置这些族人……6仁听荀彧说出这些之后想也不想的就让荀彧写封信交给他,由他转交给荀攸。
(ps一下:按演义的话,荀攸是和荀彧同时投奔的曹操。但按正史,荀攸是在曹操带着献帝迁都许昌之后才被招揽来的,按本书现在的时间段,荀攸应该在荆州北部。本书有一点点的变动,也就是荀攸已经带领族人回到了颍川这一段)
其实6仁的这点鬼脑筋哪里能瞒得过荀彧?6仁一说出这话的时候,荀彧就推断出6仁是想借用荀氏的名望与支持来帮助慕民屯田的顺利进行。不过从荀氏宗族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荀彧也乐得装一装傻再来个顺水推舟。毕竟现在的颍川荀氏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成了个只有空壳名声却没什么家势可言的落魄世家。处在这种情况之下,荀彧当然想让荀氏宗族再度辉煌起来——那个时代的人对家族是否能兴旺达的重视程度,可不是6仁这种现代人真正能体会得到的。
6仁想借用荀氏的名望与支持来完成慕民屯田,反过来荀彧也想借用屯田让荀氏重新兴旺起来,两下里认真一谈当然是一拍即合。当然,荀彧也有隐瞒的告诉6仁,希望6仁在屯田的时候能在不违反法度的情况下尽量多关照一下荀氏宗族,而这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