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二十七章 这样也有这样的好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二十七章 这样也有这样的好处 (第2/3页)

抢着说道,“说起来,正好明年就该到阅兵了呢。”

    “明年就有?那正好,”云锦理了理思路,才往下说道,“云锦是想着,除了整饬军纪,检验训练成果以外,还可以用阅兵来显示咱们大清的实力,在将士们的演习之外,咱们还可以适当的展示一下这些火器,当然啦,最核心的东西肯定是不能外露,阅兵的时候,把周边的小国全都叫过来,还有那些蒙古、西藏什么的,让这些地方看看咱们大清的实力,也让他们心存畏惧,轻易不敢来犯。还有,也可以让安排一个地方,让老百姓也能看到,这样会加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为自己身为大清人而自豪。”

    云锦在现代受一些的影响,以为这个时候没有阅兵呢,之前还想着什么时候跟四阿哥说说。让他就此上个折子,这样他即使是没有兵权,但至少会让那些将士们对他有些好感,也让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十四看看,不是只有你懂军事的。

    可是当云锦为了谨慎起见,而查阅一些书籍的时候,才现自己又受了那些穿越的骗,阅兵在中国可是自古就有之的,甚至是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那时华夏部落领夏禹与南方各部落领会盟。会上众多的士兵们,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边歌边舞,以表示对南方部落领的隆重欢迎。当然啦,这种仪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阅兵模式,只能说是个阅兵的萌芽而已。?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阅兵活动应该是在周武王会合八百诸候伐纣的时候,而开始频繁起来,则是在春秋时期,只是那个时候不管这个叫“阅兵”,而是叫做“搜”,因为起初阅兵是以打猎的方式进行的,后来才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是战车,每年一次检阅步兵就是“搜”,三年一次检阅战车则是“大阅”。而五年一次连步兵和战车一起检阅,就叫“大搜”。

    “阅兵”这一名称,准确的说是从汉代被叫起来的,也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当阅兵举行的时候,曹操亲自击鼓鸣金,以声响信号指挥受阅部队进退。在此之后,阅兵活动越来越正规和壮观,也因此产生了不少诗词,有意思的是,“名实俱亏。积弱之势既成,益见其恹恹不振”的宋代,却是咏叹“阅兵”诗作的数量相对偏多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辛弃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了,只是因为这里有为即将出征的战士饯行的意思,所以在现代时,云锦并没有将它与阅兵联系起来,这才会让那些给骗到的。

    现在康熙的时期,“阅兵”已经是一种军事仪式和正规的训练制度了,所以也用不着云锦这个与军事基本上不感冒的人再来不懂装懂的混说,而且她也没有看过清朝的阅兵仪式,听说是有“军器”一项,但也不知会不会有火器的演示,自己这个建议,说不定也是拾人牙慧,毫无新意。

    “向周边展示实力,激百姓的爱国热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