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八十二章 仇人一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八十二章 仇人一双 (第2/3页)



    李孝逸点点头,听李元婴此问,也就把他给拉了过去,边走边笑道:“前边那几位,都是某在左右领左右府的同僚!呵呵,前几天他们也都听说了某向圣人请缨征讨高昌,并得到了圣人的赞允,所以也都有样学样!不过左右领左右府宿卫禁宫,圣人虽然赞许,但也不能全允。所以便让侯相公选了其中几人,和某一样在侯相公帐前听用!”

    李元婴顿时恍然,原来都是天可汗哥哥身边的那些千牛备身啊怪不得有点儿眼熟的感觉。不过由于李元婴平日里很少进宫,这一年来更是不在京师,所以虽然有些眼熟。但这些千牛备身,除了李孝逸外。他还真没有一个认识的!

    “见过滕王殿下!”虽说李元婴不认识他们,但不代表这些千牛备身不认识李元婴啊,马上也都上前见礼!不过也有例外的,其中一个看到李元婴朝他们走来,刚才还满脸的笑容顿时凝固,非但理都不理李元婴,甚至冷哼一声,也没跟其他同伴打招呼,就气呼呼地拂袖而去!

    李元婴不由脸色一僵,不解地看向李孝逸,心想着,莫非这无礼的小子是李泰那边的人?可是虽说左右千牛备身基本上都是三品以上官员之子充任,但是除了与他有直接仇怨的薛万均以外,纵使魏王府长史杜楚客站在他面前,也不敢如此吧!更何况区区一个千牛备身!李元婴心里面本就因为薛万均而不爽着呢,现在又被这么个小辈给无视了,顿时怒道:“孝逸从兄。此乃何家子弟?竟如此无礼!”

    被那个。人这么一闹,剩下这几个千牛备身站在李元婴面前也有些尴尬。却又不好说什么,只好纷纷寻了个借口到其他地方去了。不过李元婴现,这几个千牛备身对那个人如此无礼却好像并没有表现得太惊奇。

    旁边人都走*光后,李孝逸也懊恼道:“怪某考虑不周,把此人给忘记了!”显然李孝逸也同样没怎么惊讶。

    “孝逸从兄,那是谁家子弟?就是其父站在元婴面前,亦不敢如此吧!”

    “还能是谁!此人名唤韦待价。二十二郎还猜不出他是何人之子吗?”李孝逸摇摇头说道。其父?如果其父在此,拂袖而去可能不会。恐怕是扑上来抓咬了!

    “韦待价?”李元婴脸色一沉,狐疑道:“莫非就是韦挺那老匹夫的儿子?”

    “二十二郎说得不错,正是此子!此人赡补左千牛备身,虽然韦挺贬谪象州,不过因为江夏王兄之故,所以韦待价还是留在了左领左右府。平日与某也多有不合!这次出征高昌,作为江夏王兄的东床快婿,当然也少不了他!”

    李元婴这才想起,韦挺那个娶了李道宗女儿的儿子,可不正是左千牛备身吗?寒声道:“看来这韦氏父子对某是恨之入骨了,也罢,孝逸从兄,薛仁贵和古龙僧高那边。还请从兄照拂一二!”

    “这是自然!二十二郎放心吧。侯相公也不是善予之人,他们掀不起什么浪来!”李孝逸宽心道。”啊一,一李示婴心“二十年前虬髯客纵横河朔心…腴,李道宗的年纪好像还不大吧,难道他以前见过虬髯客?

    回头朝古龙僧高、虬髯客那边望去,李元婴不住摇头,现在的虬髯客。不过一个杂毛老道,和当年河朔大侠的形象比起来,实在大相径庭。如果不报姓名,即使李靖站在他的面前,恐悄也认不出来吧!

    这么一想,也就放心了下来。故作不知地回道:“江夏王兄可曾去过湖州卞山?”

    “湖州?”李道宗摇摇头,不解道:“二十二郎何有此言?”

    李元婴微笑道:“回江夏王兄,那位道长道号避尘,本借居于湖州卞山云峰顶上的项王祠中。前些时候元婴黜涉江南,在项王祠偶见避尘道长,听闻此人早年曾在昆仑诸国云游,并与扶南国王室有旧。王兄也知道,当日杭州钱塘令伪造青龙祥瑞,人赃并获,元婴擒得其中一人,便是古龙将军的部属,从他口中,也得知了古龙将军原来是扶南国王子。后来皇兄敕旨,命元婴招安古龙将军,所以元婴便请避尘道长下山游说古龙将军。呵呵,元婴在海州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地就让古龙将军归于王化,多是此人之功!海州事毕后,避尘道长原本打算返回湖州,只是碍不过古龙将军的情面。才与古龙将军一同进京,不过由于皇兄赐予古龙将军的府第还没有修缘好,古龙将军也只是寄居在鸿驴寺的客馆里,所以这些日子,避尘道长一直在元婴寒舍借住!如果江夏王兄没有到过湖州,那元婴想,应该是认错人了吧!”

    “是这样啊!避尘道长?。李道宗眉头一皱,显然这个名字对于他来说实在陌生。接着又看了一眼远处的虬髯客,捻着胡子道:“也有可能是以前那个,避尘道长四方云游的时候,某曾经在哪见过吧”。

    想了想,李道宗也没再把那个杂毛老道放在心上,只是又埋怨道:“二十二郎,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古龙将军归于王化,不仅为大唐添一水师能将,而且东南海疆的隐患也就此消饵,如此大功,二十二郎缘何不为那个避尘道长请功呢?。

    为虬髯客请功?李元婴不禁腹诽,那也得人家肯接受啊!要是虬髯客想在李世民手下当官儿,当年也就不会远走海外了!苦笑道:“江夏王兄教的是!不过并非元婴不愿为避尘道长请功,只是避尘道长方外之人,不事名利,早对元婴有过交代,故而元婴才隐下不表!”

    “原来如此,那是某错怪二十二郎了”。李道宗并没有多疑,像这样的人也不少见,比如孙思邈,早在北周静帝时就被征召为国子博士,却称疾不就,如果不是因为李元婴的建议。李世民下诏太医署和著作局共同协助孙思邈编写《千金要方》,恐怕现在要想孙思邈留在长安城也难。

    东汉的严子陵也是如此,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就多次征召他那位少年时的同窗好友为谏议大臣,不过严子陵从来就没有接受过,隐居富春江。终老于林泉间,被时人及后世传颂为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