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三十九章江夏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三十九章江夏王 (第3/3页)

婴还开玩笑地问李义府,那个宣州刺史是不是他的兄

    ““甲。诣果却从李义府口中得知。那个李义本原来还是李大亮六还真是让李元婴惊愕了半天。

    幸亏这个李义本也算是个能吏了,否则李元婴还真不大好办呢。

    过了宣州,就到了江州,也就是传说中的彭蠢之滨。既然走到了彭蠢之滨,李元婴当然马上就让宋孝杰转道彭蠢,经赣水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瞧集。虽然如今的洪州不可能会有滕王阁存在,而且他以后也应该不会出任洪州都督了,但洪州毕竟是历史上的那个滕王李元婴扬名之地。

    至于李元婴给薛仁贵等人的转道理由则是,经过宣州、江州两地后,其他州县的官员应该也都知道他玩起微服私访来了,自然要改变一下路线,并且让宁飞留在江州和跟在后面的阎立本他们知会一声,要是他们跟丢了那就不好了。

    不过洪州如今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地名罢了,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后,李元婴也就意兴阑珊地折返回去。继续沿着大江溯流而上。再次离开江州,船只驶入鄂州境内。李元婴的心情也随之激动了起来,原因无它,只是因为现任鄂州刺史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夏王李道宗。

    在李唐宗室中,要说战功最盛。除了因为功高盖主而被留在长安城养老的河间王李孝恭外,就属他这位江夏王兄了。虽然李道宗也同样战功赫赫,不过他跟在武德年间就已经是方面统帅的李孝恭不同,李道宗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李世民东征西讨,是李世民的绝对心腹。李世民对他当然是放心得很。虽说李元婴如今被称为“工书善诗。小,深得永兴县公虞世南的推崇,但若是和河间王李孝恭、江夏王李道宗这两个宗室前辈比起来,那当然就不足一提了。

    ※※

    鄂州江夏县,江夏王府。

    “父王,听说滕王李元婴马上就要到咱们鄂州来了?”一个少年郎伏在几案上对面前那个埋头奋笔疾。

    在江夏王府中,能被称作父王的,自然就是江夏王李道宗了。李道宗听到他儿子的声音后,不由动作一滞,将手中的毛笔搁在几案前,抬起头来有些不悦地说道:“景恒,放肆!滕王元婴怎么说也是你的叔父,怎敢直呼其名!”

    虽然被李道宗叱了一声,不过李景恒却一点也不在意,撇撇嘴道:“反正那李元婴现在又不在孩儿面前!说来那个李元婴还真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不就是被圣人拜为江南道黜涉大使吗,孩儿听宣州和江州的人说,他倒玩起微服桓访来了!嘿嘿,莫非他将薛万彻将军给除名流放了之后还嫌不够,又想接着再找几个人到篱州去跟薛将军作伴?。

    “父王听说圣人这次突然生起往十道派遣黜涉大使的念头,就是因为薛万彻一事使得圣人担心地方吏治崩坏。既然他们这次黜涉的主要任务是整饬吏治,那微服私访当然是最好的办法。别说滕王元婴。就是淮南道的魏相公也一样是微服私访。也许是圣人面授机宜的吧!”李道宗低头说着又拿起笔来不知在写些什么,突然又抬额道:“景恒,你不是也已经派人去江州探查了吗?滕王元婴这会儿应该到鄂州了吧!”

    李景恒不好意思地笑笑,“父王不愧是一代名将,果然明察秋毫,孩儿还以为能瞒得过父王呢”。

    李道宗摇头笑道:“你呀,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长大,你看看人家滕王元婴,好像比你还小几岁吧。早就名动大唐多年了。”

    李景恒翻个白眼,直接在几案前席地再坐,不屑地说道:“不过是字写得好看些,又能作几酸诗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惜如今四夷臣服,孩儿虽然文韬武略,却无用武之地,否则岂能让竖子扬名”。

    李景恒能有多少斤两,李道宗岂能不知道,不禁笑骂道:“酸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种酸请你倒是作一让父王瞧瞧啊”。

    李景恒自然是当做没听见,转而说道:“父王也有算错的时候,孩儿看李元婴这一时半会儿估计走到不了鄂州了!”

    “呃?怎么回事?”李道宗有些意外地问道。

    李景恒笑道:“谁知道呢,听孩儿的人回报,李元婴转道赣水,跑到洪州去了,接下来应该是去吉州吧,要到咱鄂州来,孩儿估摸着应该还有些日子!”

    “洪州”。李道宗皱了皱眉头。展颜微笑道,“兵法云,虚则实之。实者虚之。如果父王没有料错的话,滕王元婴离开洪州后下一个目的地就是我们鄂州了!”

    “啊?父王,莫非李元婴是专门来跟咱们作对的?”李景愤顿时紧张起来,“不成,孩儿得去准备准备!”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