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六十二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六十二章 (第3/3页)

1991年达到383o亿美元,居世界位。面对日本经济繁荣和股市狂涨,日本国民如痴如醉,纷纷投身股市。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对日本的感觉又是怎样的呢?

    用克林顿时代美国财政部长萨莫斯的话说,“一个以日本为顶峰的亚洲经济区造成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恐惧,他们认为日本对美国所构成的威胁甚至过了苏联”。

    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日本举国沉浸在一片“日本可以说不”的欣快感*之时,一场对日本金融的绞杀战已在国际银行家的部署之中了。

    1985年9月,国际银行家终于开始出手了。由美英日德法5国财长在纽约广场宾馆签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让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控制”地贬值,日本在美国财长贝克的高压之下,被迫同意升值。1987年1o月,纽约股市崩盘。贝克向日本相中曾根施加压力,让日本继续下调利率。很快日元利率跌到2.5%,大量廉价资本涌向股市和房地产,东京的股票年成长率高达4o%,房地产甚至过9o%。此时,东京股票市场已经在3年之内涨了3oo%,东京一个地区的房地产总盘子以美元计算,过了当时美国全国的房地产总值。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开始成型。

    如果没有外部破坏性地震荡,日本也许可能以缓和的紧缩逐渐实现软着陆,但是日本没有想到,这是一场国际银行家不宣而战的金融绞杀行动。美国人用大量现金去买,日本人认为根本不可能生的日本股市暴跌的可能,双方赌的就是日经指数的走向,如果指数下跌,美国人赚钱,日本人赔钱,如果指数上升,情况正好反过来。

    1989年年底,日本股市达到了历史巅峰,日经指数冲到了38915点,大批的股指沽空期权终于开始威。高盛公司从日本保险业手中买到的股指期权被转卖给丹麦王国,丹麦王国将其卖给权证的购买者,并承诺在日经指数走低时支付收益给“日经指数认沽权证”的拥有者。该权证立刻在美国热卖,大量美国投资银行纷纷效仿,日本股市再也吃不住劲了。不可遏制的暴跌就象意外的狂风骤雨劈面向人们袭来,一夜变巨富的美梦化成噩梦深渊,恐慌情绪笼罩着投资者的心。到2oo3年4月最低跌至76o7点。累计跌幅高达63.24%,创造了日本股市历史上最大的下跌幅度。房地产连续14年下跌。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o%。

    这一场股灾几乎将日本几年来的成就全部毁灭。它在日本引起的恶性后果可比于美国3o年代的大萧条。在《金融战败》一书中,作者吉川元忠认为就财富损失的比例而言,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后果相当。

    上世纪8o年代的日本资本市场就是如此。高盛著名金融工程专家伊曼纽尔?德曼描述了当时以美国为的投行对于风险机会的把握。1989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日经指数达到38915.5o点,日本国内投资者对于泡沫说嗤之以鼻。对经济的信心在日本国内催生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融资形态,日本公司在资本市场向投资者借贷,双方约定,如果贷款到期日经指数下跌,企业将支付给投资者更多的利息,以换取借款时的利息。

    这些公司相当于把日经指数的看跌期权推销给了债券投资者,而这些投资者留下债权,转手把看跌期权卖给了对此感兴趣的国际投资者。事实上,这样的对赌协议之所以能够出台,是因为企业与投资者都相信日经指数不会下跌,因此把看跌期权当作烫手山芋,廉价甩卖给高盛等国际大投行。

    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当时高盛等公司已经瞄准了日经指数下跌后的收益机会,那些从物理学家、数学家变身为期权、债券模型建立者的金融工程专家们,正在加紧测算日本市场金融衍生品的收益率。高盛推出了资本市场上著名的“丹麦王国日经指数认沽权证”,高盛将主要从日本保险业中买到股指认沽期权卖给丹麦王国,而丹麦王国将其转售给其他权证购买者,日经指数稍有下跌苗头,认沽权证大卖。

    金融衍生品市场在监管之外如野草蔓延。199o年初,“日经指数认沽权证”推出不到一个月,日本股市毫无抵抗力的掉头向下。以高盛为的国际投行在此役中大获全胜,日本股市的下跌成全了他们。)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