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天下第一 (第2/3页)
上有一张弓,一壶铁箭,头上戴着金盔,金盔上有着一根红色的鹖鸟尾羽。
杜如晦在他身边,依旧是一副文士打扮,而那个有着一脸虬髯胡须的大汉却没有在杨侑的身边。少年看着杨侑的背影默默沉思,眼睛亮亮的,仿佛随时可以滴出水来。
“杜**卿,你看这长江两岸,河水汹涌,每到春季,上游积雪融化,河水更加汹涌,若非长江沿途有云梦泽(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湖容纳江水,将会造成巨大的水患。”
“长江一带不缺水,有了充足的水源,气候又较北方炎热,正可以大量种植水稻。”杨侑一边看着,一边说。
“陛下,可是想要围湖造田?”杜如晦问道。
“不,那样会造成湖泊变小,长此以往,会造成水位下降,泄洪的作用就没了。”杨侑果断拒绝,他看着南方,一望无际的平地,在地平线上消失,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在后世都是著名的产粮区,杨侑准备下大力气开发江南,为自己提供足够的粮食。
“朕也要挖‘运河’。”杨侑笑道,他比划了一下,又补充道:“是专门为灌溉农区而修建的。”
杜如晦笑了,他知道陛下说的只是沟渠,而不是真正的“运河”,打仗先要治国,有了强大的国力,充足的粮食,才能为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支持,才能在最关键的时刻不掉链子。
杨侑走上两步,一手扶着船身,一手指着前方,“利用河流本身的流向,合理规划农田。朕的计划拿出三分之二的田地发放给百姓,三分之一作为储备,作用便是奖赏有功之臣,忠烈之后。”
杨侑说着的时候,想起了几人,其中一人便是清河杨善会,他在去年年初被窦建德擒住,窦建德**惜他的才能,想要招揽他,被杨善会破口大骂,窦建德招降不成,群臣纷纷进言,只得忍痛杀了他,当时清河父老,人人哀痛。
杨侑与窦建德结盟,其中一条便是要窦建德修缮杨善会坟墓,杨侑赐杨善会清河郡公,为其建庙,永享大隋世代供奉。可惜其人没有子嗣,让杨侑心疼万分。
其二便是张季珣,他官封鹰击郎将,面对李密大军,据箕山为固,坚持抗击瓦岗李密。杨侑知道历史上他以数百人抗击李密三年,柴薪用尽,只得拆屋焚烧,居住在洞**之中,三年之后,终于因为粮食断绝,士卒羸病不能拒战,最终被李密所擒。李密**惜他的才能,将他释放。翟让求金不成将其杀害。
张季珣之弟仲琰,是上洛县令,在李渊起义之前,被部下所杀,另一个弟子张琮,官封为千牛左右,宇文化及造反之时,一同遇害。张氏兄弟三人,可算忠烈,由于三人也没有子嗣,如同杨善会一样,杨侑建庙以祭拜。将他们的名字刻在大隋的功德碑之上。
隋书里记载的十八名诚节之臣,除了后来投靠李渊的皇甫无逸,有十五名死在大业末年,他们都是被反贼杀死。除了这杨善会、张季珣之外,还有冯慈明、陈孝意、张须陀、独孤盛、元文都、卢楚等人。
此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