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九十九章 北路烽烟高 (第3/3页)
了。除徐暲大队外独立二营有意个步兵大队被冯景山调到了北门,屯守于城墙内以作防备。
与城头红巾军的惊疑一样,清军大营里也充满了震惊感,红巾军在北门外阵地的堑壕挖掘真是让他们大开眼界了。
镇子外一共是一百米长宽的防区。横道八条,纵道五条,斜曲小道无数。每一纵道都是深有六尺有余,面外一侧为斜坡,上下多有方便,面内一侧则为直壁,不填堑壕,下去了了上不来,其内还挖有凹槽,可以防备炮击。加上坐落各道堑壕间的碉堡,非是这次清军实力实在太盛,红巾军不得已退守城墙,清军非在阵前流尽血不可
“瓦窑镇贼首冯景山昔日亦为绿营将士,几年前与贼匪西路军大将南向阳一起投效梁逆,如今做到了一营之主。此背主贪生之贼,更为可恨。那位将军与我取此贼子首级。”
堑壕区被填平了,那攻城战也就该开始了。富纲高坐清军帅帐内,看着帐下诸多总兵、副将一级的武官,自信满怀的问道。
自己有三万大军,岂会荡不平区区一个瓦窑镇?
“大帅,卑下愿往。”临清副将李绍祖第一个站了出来。他是顺天府大兴县人,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武进士出身,以武进士授三等侍卫,出为山东武定营游击,现在累迁到临清协任副将之职。
山东清军南下,他是第一个集兵赶入苏北的。对于李绍祖,富纲很有印象,甚至比对李绍祖的上司——曹州镇总兵,都要有印象。
当即应允了李绍祖的请求。
接了军令,李绍祖迅速赶回自己的部队,全军三千多人两刻钟不到就已经全部集结完毕。召集来手下的都司、守备,李绍祖吩咐将部队里所有的带甲精锐集都结起来,组成了一支二百人左右的最有力量的先登精兵。
嘉庆元年起,绿营兵大规模的装备铁甲,这在大清朝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却也是被红巾军的火枪给逼的没办法了,要不然那真是不可能的事情。
满清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在没有入主中原之前,最多也就十几二十万部队。其中最重要的当然就是他们的看家精锐——八旗铁骑。
作为手里面的拳头部队,满清八旗自然是清军最主要战力,清军的一切军事部做都要符合八旗铁骑的需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用精锐骑兵冲垮敌阵,然后才有了步兵的冲锋陷阵。作为八旗精锐的附庸兵,无论是入关前的汉八旗还是入关后的绿营兵,他们似乎都没有太多的机会直面最危险的战事,更多时间只是做一个摇旗呐喊的帮手,一个收拾战场的清理工,最早的满清步兵干的也就是这个。就像梁纲前世看的无数电视电影一样,绿营兵仅仅是穿着一件普普通通的印有“兵”字的军衣而已。
从入关到坐稳江山,满清一支都没有给绿营兵大规模的装备铁甲,虽说一则是满清自己也没有太多的铁甲去给他们,二也是怕控制不住,受到汉人的反噬。所以在满清的历史中,“披甲人”一直是处于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于披甲人为奴
所以,若铁甲遍布于军中,那么这个词也就不会拥有现今这般高的地位了。
在清廷里,自始至终全部都拥有战甲的队伍只有一支——八旗兵。
ps:八个旗,各有特色,各不相同。大色四种,白、红、蓝、黄,但是镶边不同,这个大家都知道。满清一般战甲中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上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或是雕翎。
因为出身地的原因,八旗兵大量使用的铠甲是绵甲,就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钟铠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绵大衣一样。绵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适合中国北方步骑兵使用,厚实的布料中密嵌着铁甲叶,对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