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二百六十六章铁甲船二百六十七章内心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二百六十六章铁甲船二百六十七章内心自 (第2/3页)

樊城一带,在河南唐县附近的滹坨镇会师。然后义军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流动作战。

    王聪儿采取了一种与红巾军完全不同的行军作战方针,分兵灵活运动穿chā,不整队,不迎战,不走平原,惟数百为群,忽分忽合,忽南忽北。

    所经之处,河南的白莲教徒和苦难贫民纷纷起而响应。

    进军河南半月余,据传回的信报说,不仅实力不伤反而人数还有所增强了一些。

    义军入豫,樊城城下的江北清军主力自然不能坐视不顾,要知道此时的河南,除了南阳城中还有一点成建制的清军驻守外,整个河南就再无一股上规模的清军存在了。

    一万多清军当即回撤追赶。但是在义军这种大规模流动作战的运动下,清军在后面尾随,也只能是疲于奔命,而无法达到消灭义军的目的。各地的民壮、乡勇为保存自家实力,也在尽量避免与义军相遇,绝大多数都是自守自家城墙,多在观望避战,视巡抚景安的命令为无物。以至于纷纷出现“贼至兵无影,兵来贼没踪,可怜兵与贼,何日得相逢”,及“贼来不见官兵面,贼去官兵才出现”的局面。

    江北形势大好,江南襄阳也是易守难攻,说实话梁纲并不太担心襄阳义军,他现在心忧的只是四川和陕西的义军何时才会起来?

    湖北起义已经三个多月了,消息早就应该传到四川和陕西,怎么就不见一点动静呢?不是说已经一触即发了吗?难道这么长时间清廷就不去触一触?

    而且后者陕西最让梁纲搞不懂,其教首萧正杰、萧昆、薛文斌、梁得厚、张旭等人被杀后,余下的韩陇、孙赐俸、何士选、薛文灿、陈显名、王登科、曾琮、冉文酬、万人杰等陕西教会骨干都纷纷南逃,与大难后的襄阳教会再次取得了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是双方再次建立了从属关系。

    就梁纲知道的,王聪儿曾经不止一次的拨调银两给他们,怎么到现在了还不起来响应?等的他都心焦气躁了。

    但就是再心急,梁纲也只能等下去,最多是写几封信往襄阳催催!

    ——————————

    二百八十七章内心自白

    俺叫李三全,是一个童子兵,今年十四岁,天戊乡二村二屯一保三甲二户的人,家里有九口人。父母亲,大哥大嫂、二哥、俺,小妹,和侄子侄女。

    俺们家是谷城籍的,五十九年发大水,家被冲了。爷爷和原先的大嫂都死在了那场水灾,官府放的粮根本不够吃,已经是活不下去了的时候红巾军开过来了。他们打开了粮仓,放了粮食,救活了俺们一家。

    只是红巾军待的时间不长,没两天官府就又回来了,还带了兵收粮食,不给的就抢,狠了的还给按一个通匪的罪名关进大牢,俺们村就有一个。狗官下狠手了,谁都不敢不交,心理面再骂也不成。

    到手的粮食没了,地里的庄稼也全毁了,一粒收成都没有,人都恨死当官的了。皇上是给免了税,可俺家还是活不下去,只能找人借,家里仅有的两亩地也卖了出去。

    大哥、二哥还被官府拉去了做苦役,说是朝廷给俺们免了税,那就要孝心给朝廷。现在郧阳在打仗,跟军里面做苦力去。

    家里面少了两个顶梁柱,日子就更苦了,nǎinǎi就是没熬过那年冬天去了的,亲侄子也是死在了冬天里。

    六十年开chūn的时候家里面的日子就更苦了,一粒粮食都没,东西也都买完了。大哥没法子就瞒着家里人偷偷地跑进了山,当了红巾军,得来的安家银子让二哥捎了来一家人这才苦熬了一年。

    今年时候南面的白莲教起事了,红巾军首先杀下了山,几次大败官军,占了好大一片地方。开到谷城的时候,俺们那片地方已经让白莲教的人给占了,但白莲教和红巾军是一伙的,俺们家就顺顺利利的参了军。因为是后来加入的,就给分到了天己乡,但俺大哥是红巾军的老兵,往上跳了一步进了天戊乡。

    到了老营,吃得饱穿得暖,睡得也有屋子帐篷,日子一下子就好了。不过军里面就是规矩大,俺和小妹就全进了童子军训练,二哥也进了警卫营。因为俺大哥是老兵,现在在新兵营里当教习,属于主战部队,所以二哥就不用进新兵营,直到俺十六岁之前都不用进主战部队。但俺到了十六岁之后,二哥就要进主战部队了。

    童子军训练很苦,两个年岁是一波,俺今年过十四,正赶上最后一队,是童子军中要求最严格的一队。不但要夜间跟着警卫营警卫巡逻,还时不时的跟着后军打扫战场。现在死人俺都抬了三回了。

    尤其是训练的时候,开始时站军姿站的俺浑身上下都是酸疼,齐步走更是练了不知多少回才算走好。分不清左右,教官就让俺左脚脱了鞋,大冬天的一练就是一俩时辰,整个脚都是青的。不过俺们吃得好,大米饭白面馍,jī蛋跟ròu,两天就有一顿。而且还有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