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六章 红巾大军 (第3/3页)
属的事情发生,王邵谊负责全局,重担在身一点都不比王子元的后军轻。前面的人在打仗流血,在拼命厮杀,后面的事情就一定要让他们感到安心,感到后顾无忧。
为此梁纲特意抽出了五个书记(投来的书生,留在身边做书记)分到后营来给王邵谊做帮手。同时,李盈盈作为梁纲的正室夫人,也随时随刻都在关注着后营局势的发展,有权利随时过问。
再加上童子军,无分男女,十二至十六岁之间,皆要加入(女子已嫁人则不算)。
幼军,无分男女,六岁到十二岁之间,皆要加入。
两军分男女两营管理,习练刀枪,编练队列,有了约束,行军打仗时这些孩子也就好带领多了!大人们也可以省心了。而且梁纲还打算着,等到进了平地之后,抢上些秀才、夫子随军,让他们在这战争期间,给这些红巾军的未来,好好地补一补文化。
红巾军教字识文已经很久了,这个传统要是能从人小时后打起,那么成年之后,他们的成材率应该会远超出他们的父辈不少来。
就连那些个fù女主fù也都被组织了起来,平日缝补浆洗衣物、纳纳鞋底、胡胡鞋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战事就要生火做饭协助后军承担起全军的后勤。
梁纲不知道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是如何拉起队伍的,他实在无法想象男女老幼全都hún在一起过活的队伍是如何打仗的。脑子里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太平军的编队,看过太平天国这部电视剧以及几部联系到太平军的小说的他对太平军的编队,稍微的有些了解。
精壮打先锋,老弱编一营,健壮的女子遍女军,儿童编童子军,根据着脑海里的一些记忆,梁纲大致敲定了红巾军的四部编队。不过太平军的男女隔离制度和女兵制度,他是绝不会取得。而且太平军那令人头疼的官名和制度他也学不来,军事上的编制更多的还是他两三年来已经熟悉的和自成体系的那一套。
两万两千多人的红巾军,从开始招人的那一天起,到全军整编结束,时间已经转到了正月下旬。小半个月的时间里,永保、曾攀桂却始终没有出兵来进攻一次,实在是有些出乎梁纲的预料。难道是他们没有发现红巾军的动作吗?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梁纲在招收人的第三天,清军就反应了过来,在曾攀桂的调度下,一万清军一天之内就集中到了竹山,眼看着就要大军就要进山,可是郧西、郧北传来的消息却让曾攀桂不得不停下用兵的脚步,王延诏在郧北大山中召集人马了!
郧阳府人马几乎九成集中在了郧南四县,府城郧县只有六七百人在,而郧西和郧北地区更多则二三百人,少则百十人不到,王延诏若是举旗一呼,大军出山,攻破郧县几乎是十拿九稳。
曾攀桂当即就点了两千南阳军回援,而此次潜江、孝感等地再传反讯,永保刚带到襄阳城的三千兵,立刻就调了回去平叛,那两地都在汉阳府近处,时刻都能把火烧到武昌去,他不能不救,毕沅不能不急。而这三千人一去,襄阳府就不安稳了,这里本就是白莲教的重灾区,是西天大乘教的总教所在地,眼下时节那个当官的如何能保证他们不起事?民间传来的小道消息也证实了西天大乘教余孽正在蠢蠢yù动,永保只要一想到襄樊有失,这浑身上下就不住的往外冒冷汗。最后只能把救兵的希望打到郧阳府的大军身上,一声令下曾攀桂就不得不调兵两千回援襄阳。
一抽一调,一万大军转眼就剩了六千人。如果是还有八千人,曾攀桂也敢去碰一碰红巾军,可现在只有六千人,他就是再大的胆子也不敢轻举妄动了。除非是把四县的守备人马都聚集起来,可那样的话,陈金生、罗进、杨宗仁和张驯龙四人也不是白给的,据曾攀桂所知,这四人现在也已经开始张罗起人马了,、各个部众怕都已经达到千八百人了。放开了四县防御,岂不就是明摆着在给他们趁虚而入的机会吗?
领兵之人最大的痛苦就莫过于自己手中的兵力在一点点减少,而敌人的力量却在一日日增加。曾攀桂现在都要愁死了,只得一个劲的去求永保想想法子,赶快求来汉中镇和兴汉镇的援兵。否则的话他可就真的压不住阵脚了。
虽然那汉中镇现在也是一张空壳子,可它好歹也有凑出两千人来啊,再加上兴汉镇的兵马,速度快点他还能稳定住郧阳的局势!
只是,世间事都是事与愿违的居多,那汉中镇和兴汉镇一在四川,一在陕西,永保一个荆州将军那里管得住他们?除非是乾隆的六百里加急赶到,否则的话曾攀桂终是要落个失望的。
事实上,对于王延诏,无论是曾攀桂还是永保,亦或是远在武昌的毕沅,三人都没把他放在心上,在郧南他们眼中的敌人始终只有梁纲一个。但是王延诏的位子实在是太令人恶心了,偏偏就处在郧县门口,那郧县城内堆满了海量一样的军需物资,是绝不容有失的啊!
必须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