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六章 红巾大军 (第2/3页)
,整整二十门的臼炮被销毁,可那些个炮手却依旧是动也不动的待在炮队中。
去年年节时候,炮兵大队进行了一次整编,一批小型臼炮被回炉,重造了二十门大口径臼炮,给第一、第二、第三和火枪大队各配置了两门,剩余的十二门则留在炮队中。
现在三个大队虽然升级为三个营,但分炮队规模依旧没有改变,还是四门小口径臼炮加上两门大口径臼炮。
而炮队在升级为营前却多出了十二门六百斤重的五斤弹重炮,现在是二十门小口径臼炮,十二门大口径臼炮,十二门六百斤重炮的规模。虽然有四十门火炮之多,可是总人数多达七百人的炮营中,炮手依旧还有近百人在空闲(七百人内涵补给队)。
ps:炮营700人;火器营600人(补给队100人);亲卫营300人;骑兵营400人;侦查大队150人;新兵营4000人。
后军,与战力为主的前军、中军相比,后军的战斗力无疑是弱了许多,甚至他的指挥着都不是一个领兵的人――王子元(辎重营)。
除了一个人数扩充到了五百人的预备队外,后军中还像点样的战斗力就只有辎重营的三百守卫和王子元亲领的二百守备队了,在这里也就是这一千人能称得上主力。
一千人的战斗部队外,剩下的就是医疗部、枪炮火药三小组和辎重营,以及新组建起的运输队、劳务营。
这后两者都是由四十五岁――六十岁之间的男丁组成。说实话,在郧南山中生活,能活到六十岁的人还真没几个,甚至是五十五岁以上的都很少有。运输队和劳务营的人员真正年龄阶段是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之间。
这些人战斗力不高,虽然必要关头时也能拿上去顶一顶,可要是没那个必要得时候就是以运输物资(向前军、中军和老营运送粮草、军需等物资)以及打扫清理战场为主。
总的一句话,后军重不在战斗力,而是在后勤。
最后一部――老营,与前三者相比,它的用途就更不在战斗了。虽然它有整整两千人,六个大队一个加强中队的警备力量编制(警备营,三百人一大队,二百人加强中队),和一个一百人的精锐守备队,但是非战斗就是非战斗。
老营的总人数超过了八千人,是红巾军四部中人数最多的一部,也是红巾军全部老弱fù孺的总集结地。上至梁纲的家眷,下至普通一新兵的父母,都集中在这里。
近三千户家庭,与其说是军中的一部,倒不如说是更像管理一村庄。
五户一甲,五甲一保,四保一屯,三屯一村,两村一乡。(5――25――100――300――600)
全营共编了五个乡不到,做头目非是军中诸头领的长辈,便是老兵的家属,都是自己人,掌控力相当结实。
红巾军大规模招人之后,有相当数量的军属过来投军。梁纲招募的青壮中可是很多都是郧南大山中的流民出身。他们原先是家人不能带,没办法只能分开,现在是可以了,自然有那么一批找上门来。
里面甚至还有一些是烈属。不过这年代中国家庭极少有三口之家的,五口一户才是正常,而要是再算上祖辈那就更多。尤其是之前来红巾军当兵的人,几乎没一个是家中的独苗,独苗谁来当反贼啊。现在他们死了,家里面拿到梁纲给的抚恤银子,自是有那么一部分安分守己了下来,或是干脆搬出郧南,到别的地方,靠着三五十两银子也能活下来。
但还有一部分熬在原地,现在直接找上了门来。就梁纲所知,前来的这两三千户家庭中,有不下二十户都是之前就有两个家人在红巾军的,三个的倒还没听说过。
其中一死一生的居多,可也有五家是捧着两个烈属铭牌找上门的,这样的家庭当然可以信得过。让他们在老营担任保长、屯长之类中下级头目,十分有利于梁纲完全掌控全军。
老营的六个警备大队,只有三百人是老兵,其中职衔最高的也只是原先的副中队长,现在虽然也任了大队长一职,可是比起陈霸、王五、张世虎等人来依旧要低上一级。余下的一千五百人都是烈属子弟或是已有兄弟在前军、中军当兵的人,年纪也要稍微的偏大一些,二十五岁至三十五岁的居多。最后的加强大队是老兵、新兵各自参半,由统领后营政务的王邵谊直接掌控。
剩下的一百人精锐守备队,则是梁纲特意拨过来保护李盈盈和罗yù娘安全的,由二十名原亲卫队队员和八十名各大队抽调的尖兵充任,队长是由当初陪梁纲上襄阳的王登,另一个周浦和则是在警备营担任第一大队的大队长。
守备队在担负保护李盈盈、罗yù娘二人安全的同时,他们也要负责纠察老营的警备营军纪,就如同后世的宪兵差不多。而两千人的警备营则是负责老营的安全和兼职警察职责。
老营决不能luàn,也绝不能有欺压yín|辱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