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百七十六章 文字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一百七十六章 文字狱 (第2/3页)



    而一切布置完之后,在某个地方(别是襄阳)挑起一个事,将这几本书的影子在太阳底下晒一晒,再传出些消息……转眼间再一场书案就会爆发出来。

    满清王朝即便是以满人为主,可汉人的力量也不能小视,尤其是在地方上的汉人力量,它们依旧是把持着主导地位。

    封建主义是以什么为基础的?王朝的统治又是以什么为根基的?读书人在其中占据着怎样的一个地位,谁都心知肚明。

    如果在大起义前夕,乾隆老儿自己主动掀起一阵腥风血雨,并且还是落在读书人头上的腥风血雨(**就是以读书人为主导的吧?),那对于全国的局势会起到一个怎样的作用?这算不算是满清自己自掘根基?

    而在大起义之后,动dàng的人心、士林对起义的促进和催进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将自己的所有想法一一道出,梁纲靠在了椅子上,端起未喝完的茶盏再次送到了嘴边。两眼还在紧紧注视着宋之清的表情变化……

    他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这个计划会玩不成,因为清朝的**,尤其是乾隆年前的**依然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从康熙中期还是到乾隆年结束,这一百年中,**的频频爆发,堪称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大浩劫年代。多少前人的心血被付之一炬,简直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的一拼,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前后三代皇帝中,雍正的名声最差(事实上撇开他满人的身份,单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看,雍正还是tǐng让人佩服的),提起他人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酷厉,接下去就是冷峻、强硬等等,反正是找不到一丝的温和。

    但是康熙和乾隆的名声好上了许多,后世一些人把康熙捧成了‘千古一帝’,给乾隆也擦上了不知多少层的粉,尤其是后者……影视形象简直是无语。

    但是这都不能磨灭掉一个事实,那就是一贯给人温和风流、风雅翩翩之印象的乾隆帝才是将**这一‘造成社会恐怖,禁锢思想,摧残人才’极道不文明现象,带到顶峰,发展到空前绝后这一地步的人。

    乾隆刚即位时,为笼络人心,首先下令刑部将悬挂在菜市口枭示的汪景祺(年羹尧亲信)头骨取下“制竿掩埋”,接着又降旨赦免了被发配的汪景祺及查嗣庭(隆科多案)的亲属。为避免再发生以文字罪人的冤狱,乾隆帝还听从山东道御史曹一士“请宽妖言禁诬告折”,批准刑部的建议:今后凡告发旁人诗文书札等悖逆讥刺的,如审无实迹,一律照诬告反坐;如果承审的法官率行比附成狱的,以“故入人罪”论。

    虽然此时文人早被康熙、雍正两朝抽去脊梁,但仍然高兴万分,纷纷上表称颂乾隆“上下无隐情”、“为政以宽缓”,并大施感情代理权编造民谣:“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以对比雍正时的歌谣“雍正钱,穷半年”。

    然而乐极生悲,乾隆十六年,**又死灰复燃,起于“伪孙嘉淦奏稿”案。

    此案前后一年多时间,多涉及封疆大吏,前后牵扯进了十八个省,受难人数不可计数。(以湖广、江西最多,而四川一省就捕获了二百八十余人。)

    乾隆帝丝毫不想到自己确有过错,反而感觉到敌对暗潮在全国涌起,认为原因是因为之前自己的“皆因以往实行的宽大之政”,是“请宽妖言”、“禁挟仇诬告诗文”等政策纵容了“诽谤”。所以此后乾隆帝决定改变“fù人之仁”的“宽缓方针”,决定继续继承列祖列宗的严猛苛政,降旨道:“此等jiān徒,传播流言,俦张为幻,关系风俗人心者甚大,不可不力为整饬。”

    从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