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四章 威而不望 (第2/3页)
看来毫无可取之处,是典型的只看眼前利益而不望长远打算。
他现在手下有三千来人,全都撤进大山中,连同八百多俘虏和留守山中的数百部众,这总人数就达到了四千五百人上下。如此一大股人马,待在大山之中能有什么出路?清军只要在四边布下重兵,然后再逐步收缩包围圈,剿不死,困也能困死梁纲。
到时候再多的人马也免不了分崩离析一场空。这些部众可不是红朝的钢铁战士,分分散散,合合聚聚,全然不成问题。他们这些人只要是一分出去,那就再也不是自己的人马了,所以躲进大山中想要保存实力那根本就是一句笑谈。
梁纲不打算这样,就算是‘败’他也要‘败’的轰轰烈烈,要打着胜仗去‘败’。然后再带着剩余精锐去大山中……
说真的,对于时局的把握,梁纲的看法与西天大乘教着实是存在着一些差异。虽然他此次出山把事情闹得如此之大,还攻下了光化县城,可梁纲并不认为眼下就是起事的最佳时机。
在他的计划中,眼下的这些战阵依旧是他用来蓄养自己声名威望的‘手段’,而不是大规模起兵举义的前奏。可西天大乘教一帮人却是看得欢呼雀跃,竟然联系梁纲说准备起兵响应。他们是认为,梁纲的这一仗一举拿下了一座县城,大大的鼓舞了士气,还击破了襄阳府清军的大半主力,使得现在襄阳府清军已经是不能对地方进行有力控制了,而这个时候教众涌起,必可短日内席卷襄阳,郧阳也将乱作一团…………
在这一点上,前后两者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梁纲自然是坚决不认同,面对着西天大乘教的急切心理和蠢蠢欲动,他去信给予了严厉拒绝,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梁纲不想也不敢打乱他已知的历史进程。
乾隆六十年,就是在白莲教大起义的前夕,贵州的苗汉等族百姓也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为了镇压这次起义,清廷前后调集了十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