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6节、亚历山大的征服者( 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6节、亚历山大的征服者( 中) (第2/3页)

队撤退。”

    一说起北非的战局,丘吉尔直摇头,真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他本以为这一次定能挡住墨索里尼的脚步,没想到现在居然只求能从意军的铁蹄下全身而退失败真是太失败了。

    其实,丘吉尔对盟**队在阿拉曼的撤退是有顾虑的。

    阿拉曼的防线已经被意军敲开,守是守不住了,退肯定要退。从某种意义上说,哪怕奥金莱克只把一半的军队撤出了意军的包围圈,那也是一次“敦刻尔克式胜利”。

    但是,盟军退的度不能太快,退的距离不能太远。不能影响盟**队的士气。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要考虑政治上的影响。

    就像丘吉尔对陆军总参谋长布鲁克所说的那样:“舆论会责问我们,你们怎么回事?说好了阿拉曼防线固若金汤,而且报纸上都说了你们在21号的时候不就打退了意军的攻并给造成了他们惨痛的损失吗?怎么这一仗就一下子被打败了,还有撤得那么远?面对这样的问题,怎么向女皇陛下交代、怎么向英国人民和所有自由世界的人民交代?”

    丘吉尔让布鲁克给奥金莱克制定了“撤退指标”,明确规定一天最多能退多少公里。而且指出:“只要意军不进攻,我军就不撤退,万一意军撤退了,我军还要及时跟进一点。”他甚至要求已经处于意军半包围态势中并且失去了机动工具,不太可能逃脱意军包围的部队战斗到最后一门大炮、最后一个士兵、最后一子弹,以便拖着意军继续向开罗进军的步伐。

    明确制定“撤退指标”,这在战术上是及其不科学的。作为一线指挥官的奥金莱克认为在阿拉曼以东那片一望无际的大沙漠里,无险可守,撤退就要大踏步地撤退,以最快的度与意军脱离接触,以保存实力。他甚至认为,只有在英军大幅度的后退后,才可能有机会寻找战机,歼灭几支孤军冒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