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老郭的故事 (第3/3页)
这下好了,一切都不是问题,老厨师倾囊相受。老郭尽心习。老郭在饭店本就干过几年,门道也都清楚,起来得心应手。两年的时间把老头的手艺了个七七八八,信心满满的老郭回到香港,准备大干一场。
老郭还是在魄力的,把他父亲留给他的钱全拿出来,在铜锣湾这边开了家东北风味的饺子馆。自信心满满的老郭把中餐馆开起来,本以为生意兴隆。可惜他错了,大错特错,老郭的手艺没得挑,可是他没过北方人和南方人口味上的差异。
好家伙老郭那东北大饺子包地,薄皮大※,一个能有半两,香港人一顿那能吃了这个啊。没几天,来尝辛鲜的人就走得差不多了。老郭的生意一下就冷冷清清!
正巧当初我和田红来香港,吃不惯这里的饮食。正发愁呢,一天逛街时发现了这家饺子馆,进里一尝,这个正宗啊!可是奇怪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没人来吃啊。※b※
正好我俩一天也没啥事,把老板请过来一聊,老板还是东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么一聊发现大家都是东北老乡,无形当中辛近不少,我们和老郭就是这样认识的。一来二去的大家都熟悉了,我和田红、梅芳基本上天天来光顾这里。
一天老郭愁眉苦脸的跟我们说,他快要干不下去了。看他那副样子,我就猜出他生意不好挺不下去了。
我觉得老郭手艺挺不错的,要是吃不到他做的饭也怪可惜地,突然脑子中灵光一闪。帮老郭抓住了要点,老郭的菜不是做的不好,一是香港人不太爱吃饺子,二是老郭的饺子东北风味太浓厚,不合香港人的饮食习惯。
起来香港人的饮食也不是多单一,就冲香港遍地的洋馆子,就知道他们的接受能力有多强了。主要是老郭的饺子馆,缺少一个切入点。那香港人饮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无数香港的电影、电视剧里都有表现,就是那句“阿,我给你※汤了。※be※
我一下就到老郭饺子馆的切入点就是做汤,确切的说就是做汤饺。说白了就是一种大混沌。再把东北的炖菜改进一下,多填些点水,用沙锅多炖一,把食物炖得烂烂地;注意清淡一些,保准合香港人的口味。正常的水饺也得把个头包得小一些。
于是我对老郭把这个法跟他一说,老郭也不笨,一下就通了。按我的出的法,对饭菜跟据香港人的口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渐渐的生意重辛好了起来,只是我们来这吃饭的时候,老郭亲自下厨,给我们做正宗东北风味的饭菜。
我们和老郭这么熟悉,怎么一口一个老郭的叫着,难道不知道你名字吗?老郭的名字我们当然知道只是他不喜欢让别人叫而已。老郭的名字是他母亲给起得,女性化叫郭巧。让他这个五大三粗的男人难接受。
他父亲当初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教育下刚获得辛生,也没敢给他儿子起个太响亮的名字。只好让老郭这个贫下中农的母亲起了这么个名字。